首页 > 数码科技 > 多少级地震人类才能感觉到_有感地震一般是几级

多少级地震人类才能感觉到_有感地震一般是几级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4 09:51:50

2.5级以上的地震人类才能感觉到。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M≥1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M<1级地震称为超微震。M≥1级,小于3级称为弱震或微震。M≥3级,小于4.5级称为有感地震。M≥4.5级,小于6级称为中强震。M≥6级,小于7级称为强震。M≥7级,小于8级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的成因分类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地震发源地内部物质发生了形体和位置的改变引起的。引起地震的原因有很多,由构造活动或者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为天然地震,由人类矿山采掘、建造水库蓄水引发的地震为诱发地震,由爆破、核爆炸引起的地震为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又称之为断裂地震,由构造变动造成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大多数的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构造地震多数为浅源地震,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活动频繁、地震强度大、破坏非常强烈造成损失大。火山地震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形成的冲击力可能引发地震,也可能是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引发地震。

一般地震到几级人们才会感觉到?

地震等级1-12清晰介绍

地震等级一共12个级别,程度对应如下: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引起地震的原因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

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一般将大于或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对吗

地震的级别划分

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人们察觉不到.

弱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也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中强震是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

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有感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是几级以上地震才能感觉到震动

错误。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分析过程如下: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扩展资料:

地震的分类: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3、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4、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地震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啊

1、有感地震的震级是多少?是指震级大于3级到小于4.5级。有感地震是几级以上地震才能感觉到震动?三级以上才能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 。

2、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次。一般情况下,3级以上才感觉,称为有感地震。

3、地震是否有感和有感的程度,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据统计,一般震级在3级以上,烈度在Ⅲ度以上,地震开始有感。

4、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 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 。其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5、震级、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三个大家超级容易弄混淆的概念。

里氏震级是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如彝良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如玉树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麦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学家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

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需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烈度指的是(国家标准)规定一个地震烈度称为作为当地抗震设防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最容易误会的地方就是用地震的震级来衡量建筑的抗震能力 所以通常要描述建筑的抗震能力正确的方式是用地震烈度来进行表述,描述为这个建筑能抗几度的地震,而非抗几级的地震;而某个城市街道的抗震设防标准应该用抗震设防烈度来表述,描述为XX城市XX街道为X度设防区。

因为地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的设置通常有局限性,所以当抗震设防低的区域发生更高烈度的地震时,传统建筑常常就扛不住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抗震安全余量更大的减隔震技术上场了。

那么为什么要用柔性的减隔震技术抗震呢?

按照目前全球的科学技术水平,地震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即不知道何时何地将发生多大的地震。

在上述的前提下,咱们目前占主流的传统抗震存在着主要几点无法调和的痛点:

1、如果全国按照传统硬碰硬 的抗震模式全面提高各地的抗震设防标准,那么将造成建筑成本大幅提高,建筑功能大幅受限的情况;注:理论上实心的混凝土(加钢筋)最为抗震,为了提高建筑性能将牺牲很多空间以加强梁柱,会出现类似上图所示的狭小的卫生间等设计(甚至有一些设计把淋浴头都安装到马桶上方)。日本很早期的抗震理念也有这么设计过抗震建筑。

2、即使是全面提高各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建造出坚固的房屋,但是这种坚硬的外壳对内部的血肉之躯以及各类物件友好程度可想而知;注: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洛杉矶Olive view医院并没有倒塌,但是内部的贵重仪器损失损毁严重,人员也没有少受伤的

3、再次就是传统抗震的安全余量非常有限,一旦低烈度设防区发生更高烈度的地震,那么一般后果都挺严重。从历史数据上来看:

发生在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跟其它我国知名大地震一样,都是发生了超设防的地震。

以汶川为例:汶川地震前设防是7度相当于震中5级地震,而发生的是破坏度11度的8级地震,地震级别每相差一级大约是31.6倍的关系,也就是说作用在汶川的地震能量级别是我们设防的3万多倍!

此次四川宜宾长宁地震是在设防6度的地方发生了7度的地震,这个时候传统抗震就是非常苍白乏力的。

减隔震是成熟的建筑抗震技术,在新西兰、智利、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广泛运用,区别于传统硬碰硬的抗震技术,它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消耗或者隔离地震能量(有非常充足的安全余量),从而起到保护建筑本身和内部人员生命和财产的目的。

全球大量案例证明,采用减、隔震手段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日本从2011年311大地震后新增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建100%采用减隔震技术,这也一定是未来中国的状况!

国家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会议中指出:把注重灾后救助改变为注重灾前预防,这正好是震安科技的发展方向。

几级地震人类才能感觉到

地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

扩展资料

地震的类型:

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二、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百度百科——地震

几级地震才会有明显震感

二级以上。

地震烈度分为12等级。

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

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

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

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

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

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

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

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

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

地震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3、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4、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就会有明显震感。

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扩展资料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地震

多少级地震人类才能感觉到_有感地震一般是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