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三公流调专班是什么意思_现代三公指的是什么

三公流调专班是什么意思_现代三公指的是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4 10:00:16

公安、公卫、工信一起调查疾病的工作。

“三公”指的是公安、公卫、工信。“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是控制疫情的一项关键措施。通过流调,可以追踪传染源,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活动轨迹,评估疫情可能涉及的范围,划定风险区域,追踪密切接触者,排查风险人群,防止疫情的蔓延和传播。

“四早”,指疫情处置“早、快、严、实”四项的“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快、严、实即出手快、管控严、措施实。“四点一线”,指感染者发现点、居住点、工作点、活动点和动轨迹线。

三公是什么意思

公安、工信、公卫“三公(工)”协同联动,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和专业优势,全时、全量、全程汇聚信息。

充分发挥“三公(工)”部门优势,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常态化工作专班,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无缝衔接、闭环运行的工作机制。

要打破各部门“数据孤岛”,深度融合背景、情报、轨迹、动态等海量数据,强化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搭建实战模型,加强全流程场景模拟演练,不断提升协同配合作战能力。

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常态化、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大脑”在社会面管控中的作用,利用大数据实现社会面管控的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

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全力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哪三公?

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每个朝代不同。

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据史类作品记载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说“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德才兼备者居之)。

历代三公

商朝。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周朝。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朝。通说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也是副丞相,品秩为两千石,银印青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公

郡县制与三公九卿制的区别是什么?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扩展资料:

九卿系列:分掌政事的九大机构

1.奉常:总掌国家与皇室礼仪祭祀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2.郎中令:沟通皇帝系统与政府系统;

3.卫尉: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4.太仆:总掌国家与皇室车马、交通、路政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5.廷尉:总掌法治领域,辖左监、右监、狱政三大官署;

6.典客:总掌邦交事务;

7.宗正:总掌皇族事务,接受皇帝直辖;

8.治粟内史:总掌天下农业经济,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大臣;

9.少府:总掌国家工程,以原司空府为基础扩大设置。

人民网——古装剧里常说三公九卿 你知道都是哪些官职吗

位列“三公” 三公道理何解?尽量用现代的官职说详细

郡县制是地方治理结构,三公九卿指的是中央治理结构。换现代情形就是,省县乡和中央部委。三公九卿后来演化为三省六部,到清朝只剩下六部,三省也没了,到了现代就是n多部外加直属局,特设委员会,临时办公室等等。郡县后来演化为州县,府县,路县,行省府州县等,至始至终县是较未定的建制,现代就是省县乡外加一个省县之间的派出机构地区或授权管县的市,另加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何谓“三公九卿”?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己”。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扯淡网编辑)

延伸阅读: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流调专班是什么意思_现代三公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