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历史_红军军服是谁设计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历史_红军军服是谁设计的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4 10:06:42

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系红领巾以示区别。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穿的是各式服装,佩带红布袖章,以此象征是一支红色部队。这个时期,一部分军服是靠打土豪或从战场上缴获来的,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当地群众义务缝制,没有统一的样式。

红四军在1929年3月攻下了闽西重镇长汀城后,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赶制了4000套军装——在军衣的领子上缝上2块红布领章,八角帽前缝上五角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红军服装是灰色粗布中山装,戴八角帽;缀布质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1929年5月1日,中央苏区的红军为了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在红领章和红帽徽周围镶了黑边。以后,各根据地红军的服装据此逐渐统一,颜色多为灰色。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服,八路军为黄绿色,新四军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细布,号码不分大小,上衣长度一律为“二尺五”。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

1946年10月,我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八路”、“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带标有番号的臂章或胸章。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从而初步具备了统一生产和供应服装的条件。

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规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军服为黄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带长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

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1962年定型生产的“六二”式军装。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

“六五”式军装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七一”式军装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单衣,1973年装备部队,称“七一”式服装。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作军需服装和装具,这在我军服装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七八”式军装“七八”式服装是“七一”式的改进型,它以减重为目的,全面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军装“八五”式军装基本沿用1955年样式,与“七八”式服装相比,其明显区别在于布料和样式的彻底更新换代。

“八七”式军装“八七”式军服是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定型的。

1998年10月2日起陆续装备部队。这套服装除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种特种服装。

1990年开始配发了87式制式衬衣。

1992年,中央军委决定:文职干部配发制式服装,戴文职肩章、领花。用“八七”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一个突破。

“九七”式军装1993年初,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军服。新一代军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

97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

97式军服于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9年装备驻澳门部队,驻国外武官配发了97式礼服,全军其他单位未装备。

“九九”式军装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同时取消已装备部队多年的87式长、短袖制式衬衣。

99式制式衬衣采用了先进的纺织和原液染色等技术,与87式制式衬衣相比,在样式结构、用料、颜色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提高了穿着舒适性。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基本色,陆军为浅绿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体现了三军特色,形成了系列。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为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贝雷帽的配发,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

2004年12月1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士兵和部分军校学员统一换发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冬常服。

2005年5月,士兵换发用同一材料制成的04式夏常服。我军士兵现行着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称“的确良”的涤棉平布制成,冬常服用俗称“涤卡”的涤棉卡其布制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为服装面料,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和密度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更好的抗皱保型性,能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个品种。04式士兵大檐帽、空军士兵冬帽和陆军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绿色改为棕绿色,04式海军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蓝色改为藏青色,04式空军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绿下藏蓝改为上棕绿下藏蓝。

为配合04式士兵常服着穿,我军首次为除海军海勤和驻香港、澳门部队以外的士兵配发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超细纤维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黄牛正面革。

2005年11月11日,空军开始统一换发05式常服。空军新常服颜色为蓝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换发,标志着空军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常服,结束了50多年来空军常服采用陆军棕绿色上衣和海军藏蓝色裤子上下颜色不统一的历史,实现了与空军工作、训练、作战环境相一致。

统一服装 提振军威

作为我军第一代王牌军,历史上三支番号相同的红四军当之无愧。红军三大主力的基干部队,后来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是在这三支红四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一方面军的王牌军――朱、毛红四军

在三支红四军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朱、毛的红四军。

1928年4月,朱、毛两军在井冈山上会师。

5月4日,两军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召开会师庆祝大会,在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首任军长朱德,党代表是毛泽东,参谋长为王尔琢。

红四军刚组建时,下辖三个师九个团,后来又缩编为两个师六个团。

1928年5月底,因山上给养困难,枪支太少,第三十团、第三十三团返回湖南,脱离红四军作为地方武装就地坚持革命。同时红四军取消师的编制,直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四个团,全军共六千余人。在四个团中,第二十八团地位最高,由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亲自兼任团长。该团由参加南昌起义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官兵改编,该团作战经验丰富,武器装备最好,在战役的最关键时刻,红二十八团是作为“杀手锏”来用的。

在红四军成立的当月,国民党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以两个团的兵力发动“进剿”,这是红四军自组建以来第一次作战,红四军在此次战役中,初露锋芒。在黄坳、遂川歼敌三个营,击退敌军,并占领永新县城,这是红四军自组建以来占领的第一个县城。

胜仗没打几天,江西军阀朱培德又以国民党第二十七师全部和第七师、第九师各一个团,对红四军发动第二次“进剿”,红四军运用“敌进我退”、“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在草市坳全歼敌军第七十九团,并歼敌总指挥部和第二十七团一个营。这次战斗是红四军第一次成建制全歼敌军一个团的战例。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主力除了留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二团在井冈山地区,其他部队全都进入福建省境内。在福建省长汀以南的长岭寨,歼灭国民党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二混成旅2000多人,击毙该旅旅长郭凤鸣,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在红四军战史上开创了成建制全歼敌军一个旅的战例。在进入长汀县城后,利用敌军遗留的军队服装厂,红四军派专人设计红军军服式样,并大量订做,配发部队,第一次统一了全军的军服,这才有了在**中我们常看到的身着红五星、八角帽、红领章、蓝布衣的红军队伍。

6月份,红四军又将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全歼。

9月份,红四军攻占上杭,再歼敌暂编第二旅卢新铭部2000余人。通过这三次大的战役,红四军在闽西成功站稳脚跟,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当时仅在福建的红四军这部分人马就已发展到8000人。

由于红四军在赣南、闽西战场的胜利,推动了红四军自身的发展。

1930年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召开,为统一军制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确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军团以下按三三制建立军、师、团、营、连、排等组织。

6月,红四军前委在汀州(即长汀)召开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以红四军为主,将赣南、闽西根据地的红军,整编为第一军团(开始称第一路军),下辖五个军: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二军。后来考虑到黄公略的红六军与贺龙、周逸群的红六军番号重名,所以黄公略的红六军改番号为红三军。在红一军团的五个军中,实际上军以下没有设师、团的编制,各个军都是下辖若干个纵队,纵队下辖若干个营,所以这里的纵队相当于一个旅。

此时的红四军军长由林彪担任,林彪是红四军的第二任军长。考虑到红四军团是以朱、毛红四军为基础扩编而来的,所以红一军团下辖的红四军应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代红四军。当时在红一军团中,红四军虽然只有三个纵队,不如陈毅的红二十二军的五个纵队多,但红四军每个纵队兵力最为雄厚,装备最好,所以红四军仍然是红一军团的王牌主力。

红二方面军的王牌军――贺龙红四军

贺龙的红四军使用“红四军”番号的时间在三支红四军里面应算是最短的,从1928年7月到1930年7月.总共才两年时间。贺龙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与周逸群回到家乡,参加洪湖地区的“年关暴动”。之后,贺龙利用亲友、旧部和帮会的关系,联络了十余支由地方势力组织的土著武装,共3000人,发动湘鄂边武装起义,占领桑植县城。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在1928年7月初,这支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红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下辖第一师和几个支队,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

刚刚组建的贺龙红四军可以说在三支红四军里是最不顺的。建军不到两个月,在国民党第十四军教导师李云杰部和石门县团防队的袭击下,贺龙红四军损失惨重,仅剩两百多人,军参谋长黄鳌和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先后牺牲。考虑到此次失败一方面固然与指挥员指挥不当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队大多由旧式武装改编而成,队伍成分不纯,鱼龙混杂,所以贺龙不得不整顿军队。经过整顿,遣散老弱和投机分子,部队只剩91人、72条枪。

后来,贺龙率这支不足百人的红四军转战宣恩、咸丰、利川、建始等县,吸收工人和贫苦农民参军,并争取了部分大刀会、红枪会的“神兵”,发展部队。

1929年年初控制两湖的桂系势力李宗仁为准备与蒋介石打仗,把驻鹤峰县城的一个旅调往蒋桂战场上。乘鹤峰守军空虚之机,贺龙红四军攻占鹤峰县城。

此后,贺龙红四军在地方群众武装的配合下,粉碎了鹤峰、桑植、五峰三县团防队的联合进攻,向桑植发展,于5月上旬第二次占领桑植县城。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桑、鹤两县根据地连成一片,湘鄂边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9年6月底,湘西军阀陈渠珍为恢复其对桑植的统治,派属下向子云旅长率所属官兵进攻桑植。由于指挥得当,贺龙红四军先是在南岔歼灭该旅周寒之团,缴枪数百支。后来,在赤溪渡口,全歼该旅,缴各种枪千余支。贺龙红四军因此获得了建军以来的空前胜利,巩固了根据地,部队迅速扩大到近4000人。

贺龙、周逸群和贺锦斋在湘鄂边组建发展红四军的同时,三人也同时在湘西北组建发展红六军。红六军最初由贺锦斋、吴仙洲、邓赤中三支游击队组成。不过后来,红六军主要由周逸群负责,贺龙和贺锦斋作为红四军军长和惟一的一个师的师长,其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红四军上。

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会师,在江陵县的普济观组成第二军团。考虑到贺龙红四军和朱、毛红四军番号重名,贺龙红四军改称红二军,贺龙红四军使用“红四军”番号的历史到此为止。

红四方面军的王牌军――徐向前红四军

与朱、毛红四军和贺龙红四军相比,徐向前红四军存在时间最长,长达7年零7个月,并且是惟一一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被改编的红四军。

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期间,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在商南的长竹园会合,根据党中央指示,合编为红四军,军长是旷继勋,原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担任参谋长,该军下辖第十、第二十一师和一个独立团,全军共约12500余人。与另外两支红四军相比,该红四军是建军时规模最大的一支红四军,也是惟一一个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红四军,而贺龙红四军是由湖南省委批准建立的,朱、毛红四军则是自己先成立,然后上报湖南省委备案。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对中央或上级省委不尊重,而是由于当时交通通讯条件原始落后,无法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

在红四军成立不久的双桥镇一仗中,红四军全歼国民党第三十四师,活捉师长岳维峻,缴获长短枪六千余支,这是红四军成立后的一次空前大捷。

到第二次反“围剿”结束时,红四军已发展为四个师,近两万人。在第三次反“围剿”前夕,张国焘被王明派到红四军所在的鄂豫皖根据地,张国焘改组红四军的上级领导机构――中共鄂豫皖分局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掌握了鄂豫皖的党和红军的领导权。此时,红四军军长为徐向前,政委为曾中生。

1931年10月份,红四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红十五军(下辖一个由第十二师改编的第七十三师),第十三师改为新的第十二师。

11月,在黄安的七里坪宣告成立红四方面军,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总兵力近30000人。原红四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所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归总部直接指挥,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由于“九 一八”事变的发生,在抗日和“剿共”问题上,原西北军系与蒋介石矛盾加深,组织第三次“围剿”的国民党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吉鸿昌因反对“剿共”坚持抗日而辞职,于是国民党部队对鄂豫皖第三次“围剿”的军事部署胎死腹中。

鉴于此,红四方面军主动向国民党部队进攻,黄安战役中,红四军全歼敌六十师,共15000余人,缴枪7000余支,活捉敌师长赵冠英。在以后的商满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中,红四军又歼敌45000人,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及五个旅长、十一个团长及以下官兵20000余人,缴枪22000余支,各种炮43门,机枪171挺。此时红四方面军发展到四个师和一个少共国际团,共45000人。

但好景不长,由于张国焘的指挥失误和在军队内部肃反,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徐向前红四军损失惨重,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和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牺牲。红四方面军率红四军的四个师和少共国际团共20000余人向平汉路以西转移。等到了川北地区,45000人的部队仅剩15000人。

1935年6月12日,主动放弃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于懋功达维地区会师。由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力量失衡,这一情况刺激并膨胀了张国焘的野心。

会师后,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由朱、毛红四军发展而来,林彪红一军团和徐向前的第二代红四军恰好都编在右路军中。林彪红一军团因在长征途中实力严重削弱,当时被改编为红一军,而红一军番号恰好又是徐向前红四军主力在1931年1月之前使用过的番号。此时许世友是第二代徐向前红四军军长。在经过巴西地区时,由于叶剑英截获张国焘发给陈昌浩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密电,于当晚中共中央率林彪第一军和彭德怀第三军脱离险境。后由于徐向前的一句“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怎么说也不能打”,阻止了陈昌浩派许世友带红四军追击中共中央的企图,也避免了历史上的两支著名红四军自相残杀的悲剧。

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五个军为执行宁夏战役本应按计划全部西渡黄河,但是在其中三个军渡过黄河后,由于我军渡河口岸均被敌军占领,造成红四方面军被黄河一分为二,其中河西的三个军后来组成西路军,共21800余人,由于当时决策高层指挥不当,惨遭全军覆没。它们是由第三十军(徐向前红四军第十一师发展而来)、第九军(徐向前红四军第十二师发展而来)、第五军(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组建的原红三十三军),只有红四军(第一代徐向前红四军第十师发展而来的第二代红四军)和第三十一军(红四军第七十三师发展而来)因留在河东得以保留,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以红四方面军为主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其中许世友的红四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担任第一二九师副师长。

(杨松荐自《文史天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于何年

来源:海外网

“上衣为中山装式,有两个上贴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帽,缀有布质红五角星帽徽。”这套简朴的军装(见图,资料照片),是红军 历史 上第一套正规军装,于1929年3月在福建长汀设计制作,目前陈列于古田会议纪念馆。

红四军创建以来,由于经济困难且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他们只能穿缴获的敌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得到的衣服,着装混乱,且非常破旧。为便于行军作战和内部管理,统一部队服装显得十分必要。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首次入闽,长岭寨战斗大捷,红军进驻长汀。当时长汀县城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缝纫、印染条件好,红四军又刚好筹集到了一笔款项,红四军主要***决定拿出一部分钱,制作4000套军装。红军向布店购置布匹,委托私人缝衣店进行加工。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市面上没有灰色布匹,军需处就联系染布坊让他们把布染成灰色后再交售。红军还特意要求把领章缀上黑边,以纪念列宁逝世五周年。长汀当时约有20家缝衣店,由谢日新、戴恒新两人统一负责领布料、交成品、领工资等。

后来,朱德在陕北的窑洞里对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回忆说:“我们现在终于有了红军第一批正规化军装了……它们没有各国军队的那么好,但对于我们来说,可真是奇好无比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6日 第 05 版)

中国军队军服历时沿革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于1931年11月7日。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4.5万人,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扩展资料: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0日,张国焘在黄安县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10月12日,迫于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

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取消各军番号。

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百度百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新四军臂臂章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作者是谁?它又是什么意思呢?

红军时期我军的军装

工农红军最早的统一着装是在1929年。当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军进入福建汀州城后,准备用打土豪等筹集到的2万余元做红军的军装。因考虑到红军要经常在山地行军作战,灰布衣服在山区不易暴露目标,所以红军的军装、帽子和绑腿都选用灰布制作。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军衣领上缝两块红布领章,象征红旗普照全国;八角帽前缝上红布五星,象征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向革命。

红军把汀州城内的缝衣工人全部组织起来,成立了第一个临时被服厂。这个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当时正值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怀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故在红领章周围,镶上了黑布边。这是红军第一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自制的服装。

1931年底至1932年初,中央苏区红军军校成立之初,校长刘伯承指示时任学校俱乐部主任的赵品三为红军学员设计服装。赵品三反复绘制草图,决定军帽采用八角,以表明红军是拥戴列宁的工农群众的武装。并认为大八角与中国人的身材不相称,最后确定了小八角军帽。军服开始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套头样式设计的,经学员试穿后感到紧口套头不方便,也不适合我国南方的气候,就又改成开襟敞口。刘校长看到头戴小八角军帽、身穿新式军装的学员后感到十分满意,当即决定给全校学员每人做一套。当时正值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宣告成立,红军的后勤供应条件也有所改善。学员们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统一军装。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都纷纷效仿红军学校,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统一的军装。这套军装为八角帽(各部队帽子的角大小有差异,如:红四方面军的帽子就是大八角),灰色中山装(部分部队是青色或蓝色),佩戴红领章、红五角星帽徽,打绑腿,穿布鞋或草鞋。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装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9月12日,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938年初,在南方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全部红军都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队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国民党政府象征性地发给军服、薪饷和枪械、弹药,八路军、新四军改穿国民革命军军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并佩戴部队番号臂章。八路军军服为土**中山装,新四军为灰色中山装,军帽为直筒加帽围的圆顶帽,八路军左臂佩戴“八路”、新四军左臂佩戴“N4A”臂章。

皖南事变后,我党从抗战大局出发,豁达大度,仍保持了与国民党的统战关系,新四军也继续佩戴国民革命军帽徽。但由于国民党不再发军服,而新四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于是新四军部队逐步不戴帽徽。另外,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也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各种供应。但因为当时八路军还被国民党当局承认,所以,根据统战的需要,八路军部队仍佩戴国民革命军帽徽。而新组建的部队和新参军的战士,我军不再发给国民革命军的帽徽。因此,当时八路军干部战士中,戴不戴国民革命军帽徽并不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装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新四军与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改编而成的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部队不戴帽徽。由各解放区抽调部队进军东北而组成的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前身),也不戴帽徽。其余部队中,有国民革命军帽徽的,戴不反对,不戴也无妨。而确定全部摘掉国民革命军帽徽的时间是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全部撤离南京期间。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颜色有土**和灰色两种,胸前佩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黑字的白底红边胸章,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佩戴“八一”铜质红五角星帽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由此,中国军队的军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先后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变化较大的有6次:

一、195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统一了全军的军服制式和供给标准,样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服几种。单衣,干部为开襟式,战士为套头式。女军人为连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为棉平纹布。颜色:陆军为绿色,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色、棉衣为蓝色,空军为上绿下蓝色。统一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二、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参照苏军服装样式,对全军军服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军军官和士兵配发常服,校以上军官配发礼服。常服样式,男军官为立翻领四个挖袋,西式裤,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发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男士兵为立翻领两个上挖袋,西式裤,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海军士兵为披肩领套头式,裤子旁开口。女军人夏服为小翻领两个挖袋,戴无檐软帽。

颜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上白下蓝色、冬服为藏蓝色,空军为上棕绿色下藏蓝色。军官佩戴肩领章,士兵佩戴领章,官兵均佩戴各军兵种符号和圆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校以上军官为毛料,尉官为斜纹布,士兵为平布。

60年代初期,针对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单衣,脱了棉衣换单衣,不利随气候调节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在小改变制式的原则下,对冬服的结构配套进行了改革。用罩衣、紧身棉衣、绒衣和衬裤取代了老式棉衣,并普遍配发了大衣,较好地解决了服装换季问题,提高了军服的实用性及卫生性能。

三、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全军官兵一律改为配戴红五星帽徽、红领章,戴解放帽,海军军服样式与陆军、空军相同,颜色为灰色。

1968年,全军军服就化纤材料用于军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试验。从1971年开始,逐步将单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为涤棉混纺织物,提高了军服的质量。

四、1985年,全军换发了“八五”式服装,与原来服装相比,主要变化是:干部、战士配发了制式衬衣、大檐帽,圆形“八一”五星帽徽和各军种的肩领章。冬服、夏季、大衣,军以上干部改用纯毛料制作,师团干部改用混纺毛料制作。

五、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全军换发87式军服。

87式军装,官兵夏常服、女军人冬常服都由立领改为开领,士兵常服由两个口袋改为4个口袋,官兵着夏常服时配衬衣扎领带。作训服、迷彩服样式新颖,有时代感。大衣、衬衣、军帽、军鞋等也作了相应改进,都有较大创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涤棉布改为混纺毛料。军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软肩章,其样式均威严、庄重、大方,衔级标志清晰,区分明显。军种符号设计简明新颖,便于区分,缀钉也较方便。大帽徽加设松枝叶和天安门图案,象征明显,寓意深刻。文职干部的肩章、符号,军官礼服的领花,大檐帽的饰带等,都与87式军装相匹配。

1994年,军服着装实行区分种类统一编号,夏常服装分三种(后改为五种),冬常服着装分四种,作训服着装分四种。

六、新一代军服。从1993年开始,我军开始研制新一代军服。

(1)1997年5月1日,驻港部队试穿新一代军服——97式军服。

97式军服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的基本颜色体系。

由驻港部队试穿的97式军服,主要设置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4个系列。具体又分为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等9个部分。

在穿着97式新军服时,军官仍配戴87式肩章(即现行的军官军衔标志不变),但士官、士兵的肩章则有所变化,增加了硬肩章。士兵硬肩章为宝剑头式,上缀银白色V型金属杠,士官V型金属杠上加红色标块。

此外,新一代军服还增加了军种胸标、绶带、姓名牌等服饰。军种胸标和姓名牌均为金属制品。其中陆军胸标图案中间为盾牌和长城,五角星镶嵌在盾牌之中,以橄榄叶环绕在盾牌和长城周围;海军胸标图案中间为五角星和铁锚,下面是舰艇行驶的海浪;空军胸标图案中间为五角星和盾牌;左、右为雄鹰翅膀。

(2)2000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官兵开始装备新式夏服。

这次换装主要包括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99式军官短袖茄克衬衣和贝雷帽。

陆、海、空三军衬衣面料科技含量很高,颜色为各军种的基本色,体现了三军特色,陆军为浅棕绿色,海军为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

99式衬衣款式采取了束腰式、茄克式、开关领等设计,增设了胸袋明裥,主要缝制部位还使用了双明线。

99式衬衣在87式军服号型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家服装号型标准(GB1335)的优点,增设了人体控制部位的尺寸数值,该号型标准设5个号,每个号设5个型。

我军此次的贝雷帽分陆、海、空三种,为国际通用式样。陆军为深棕绿色,海军为深藏青色,空军为深蔚蓝色,分别缀钉陆、海、空军的电脑提花布质帽徽,用料为进口澳毛。

(3)2004年12月,全军士兵换发改进面料后的新式冬常服。

新式冬常服在保持87式常服样式的情况下,重点改进了服装面料,使用加厚仿毛哔叽。主要特点是毛感强,抗皱保型,可水洗,干得快,穿着挺括,舒适。

(4)2005年“五一”全军士兵正式换装04式士兵夏常服。

新式夏常服由过去的3型系列改为5型系列,面料由的确良改为“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很好的抗皱保型性,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但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

(5)2005年12月,空军正式启用新式军装。

05式空军常服由上棕绿、下藏青统一改为蓝灰色。

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在南方八省打游击战的红军,在1938年组建新四军。军长叶挺,政委是刘少奇,副军长是项英,参谋长是张云逸,政治部主任是邓子恢。后由陈毅任军长兼政委。下辖4个支队。新四军从1938年建军,到1947年撤销番号,在10年历史中间曾使用过多种证章。如“抗敌”、铜质圆形胸章、“新四军”等。但影响之大莫过于以“N4A”为符号的臂章。

“N4A”臂章的设计者是庄五洲。他是一位华侨;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全家在南洋谋生。他从小酷爱绘画,在学校专攻西洋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许多爱国华侨青年一起毅然返回祖国,投身抗战事业。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庄五洲穿过重重封锁来到这个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中心后,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根据地工作中。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刘少奇和陈毅决定开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为部队和根据地培养文艺人才。庄五洲与莫朴、许幸之等人一起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担任教学工作。

华中鲁艺筹办不到两个月,报名的学生近200人。其中多数是从根据地外面进来的,除了长江下游两岸的青年外,还有来自广东、福建以及海外华侨子弟。美术系有50余名学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系。每一位新来的同学,第一桩关心的事便是希望尽快穿上一套新四军军服,配上新四军的臂章。

当时,正是国民党撤销新四军番号,而我们则针锋相对,继续高举新四军大旗的时候。庄五洲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种新型臂章:用英文NEW的开头字母N、4和A组成“N4A”,代表“新四军”。这种臂章用石版印刷,线条简洁流畅,配以白底蓝字,醒目有力,深受同学们的欢迎。“N4A”臂章很快就在新四军中广泛使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历史_红军军服是谁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