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老子故里到底是哪里?_老子死后葬在哪里了

老子故里到底是哪里?_老子死后葬在哪里了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4 10:09:54

老子的故乡在今安徽涡阳。涡阳之前叫:真源、谷阳、苦县。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关于老子故里是没有这个争论的。

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先生1989年以来,多次带领香港富豪谭兆道长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重道之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并决心为重修老子故里做一番事业,积极筹建大陆以外地区重建老子中太清宫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境外募捐工作。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香港青松观观主候宝垣道长,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长谭兆 (济春)大力支持。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最终,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00多万美元投给涡阳,由此拉开近20年纷争的序幕。

1、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两个县,是不同的地方,看宋史: 《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偁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车驾还,临问数四。(注:赵元偁是宋在太宗第七子,皇上在真源,元偁也要去,但只走到鹿邑病重,只好先回了。)

2、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新唐书·志·卷二十八》: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 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 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 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 。

4、2015年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5、古诗做不了假。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百二关山扶玉座。“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正与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建筑前面有河,也符合很风水。庙前两字也证明了一切: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没有文化多可怕。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和安徽沿涡河考察,一致认为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不曾改道。因此,老子出生地不可能从涡河北岸变迁到涡河南岸。

6、薛道衡《老君堂颂》:赖乡旧里,涡川遗迹。古往今来,时移世易。灵庙凋毁,祠坛空虚。九井生祠,双碑碎石。。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春秋瓦圈井。下图是:古流星园石匾额。

7、国家早就定性了的。

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

8、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多次带领香港富豪谭兆道长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重道之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此次实地考察结果。和老子相关的鹿邑只有三处,涡阳是十一处。初步得知情形:

甲:鹿邑县部分计有:

一、老君台;二、西太清宫(庙田七百二十亩);三、圣母碑;孔子°问礼处。

乙:涡阳县部分(注:涡阳县是新县。百年前,大部分是从毫县划地而成。)

一、无忧围;二、中太清宫;(县志载明有庙田三千亩,曾有道士两千余人。)三、老君炼丹处四、九龙井(老君生后,九龙从地下涌出,吐水为其沐浴);五、白林(圣母全家墓地);六、尹喜墓:七、最近出土之古碑:八、中太清宫现在仍有两位高龄道士口述百代宗谱,说自古传来--老君出生于无忧围(中太清宫旁);九、东太清宫;十、孔子问礼处;十一、武家河(古谷水)。

老子是哪人

这十三陵就是明朝的十三个皇帝陵墓。可是,历史上的大明江山共有有十六个皇帝,怎么就十三个陵墓呢?这得从明朝皇帝说起。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参加农民起义,最后打下大明江上的时候定都南京(金陵),也死在南京,当然陵墓建在南京。明朝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因为太子(朱元璋长子)先逝,重立的太子(皇储,也就是准皇上)是长孙,此人做皇帝没有几年因为要收各王叔的兵权,最后燕王朱棣发兵从北京打到南京,在攻进都城的时候,皇帝走散,一直没有找到,只到现在也是一个迷,他自然就没有皇陵。明最后一亡国皇帝死后葬在另一地方(亡国之君,自然没有气派的皇陵)所以这是里只有13个皇陵。

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是在朱棣当皇帝的时候!他深知北方匈奴总想问鼎中原之心不死,而派重兵把守,又掌兵权者拥兵自重,谋反叛乱(他自己就是这样当的皇帝)于是自己来守这北方要塞,迁都北京。这故宫就是明、清两朝皇宫。

从北京城出发,大概两小时车程(我们是先去长城再去十三陵的,自然不只是两小时),我们决定参光的是这明朝最鼎盛时期的皇帝朱棣的陵墓——长陵。朱棣称帝,改元永乐,在永乐年间是明朝经济、文化、外交都最为鼎盛的时期,郑和下西洋就是永乐皇帝年间,文化上有《永乐大典》。从故宫到长陵路遥75公里,别说这75公里两小时就到了!可是古代皇帝从故宫去皇陵却要走5天时间,为什么选这里为皇帝陵墓呢?这就要从中国的风水学说起了,在风水学家的眼里,这十三陵这真的是风水宝地。

据说这十三陵是风水宝地,背山依水,三面环山,左青龙,右白虎,背靠天寿,座北朝南,这真是风水宝地,古人云:山环水抱必有气,而群山不断为之真龙,呵呵、、、、不说了!这个我也弄不清了。

且说着长陵的,主殿棱恩店由60颗千年金丝楠木做柱,这木头是从当时云南的原始森林中筏来,运到京城。整个大殿没有一个钉子,可见当时的建筑水平。这样直径一米多的木柱在当时没有其重工具的情况下是怎么树立起来的!这到现在也是一个米。

另外:明13陵,从来没有被成功的盗过墓,历来盗墓者不少!可都没有成功的找多过墓室,除了定陵打开了地下宫殿,其余12陵的地下宝藏还安全完好的躺在地下等待后世的开发呢!

老子的老家准确位置在哪里,请高手指教。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今年5月,全国“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学术研究会在亳州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80余人应涡阳人民政府邀请到涡阳县老子出生地--闸北镇郑店村进行实地考察,学者们根据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进行论证,认定老子出生地是安徽涡阳而不是河南鹿邑。同时并论述老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最早的教育家。现发表安徽教育学院教授、研究老子专家李谷鸣先生的论文,以飨读者。

老子的出生地,一直被认为是河南鹿邑,千百年来,几乎很少有人提出怀疑。然而只要人们稍加考证,就会发现问题。

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应该在涡河北岸,而鹿邑及其太清宫均在涡河南岸,与“涡水处其阳”不合。

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7)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这篇赋写曹操率子回家乡祭祖,其地在谯东五十里,亳州以东与涡水相接处为曲涡所在地,与鹿邑的方向不对,相距甚远。

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今鹿邑只有先天太后赞碑而无流星园。

④《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载:“老君生于苦县濑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水经注疏》云:“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守敬按:《续汉书·注》引伏滔《北征记》,老子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初学记》引《濑乡记》,庙中有九井,汲一井,余井水皆动。并引刘义庆《幽明录》,能洁斋入祠者,井水温清,随人意念。”而《光绪鹿邑志》则说:“又有灵溪、九井诸迹,并亡。”又说:“今殿后东偏尚见一井,地陷如阱,甓阶下十数级乃可凭栏引汲,盖地曾罗河患,汜滥既息,填淤遂高”这里既讲“九井并亡”,又说光绪年间,“尚见一井”。其实鹿邑并无九井,现鹿邑太清宫只有一石井栏,上刻九龙图形。

⑤多种史籍载称老子为沛之相人。边韶《老子铭》说:“老子,楚相县人也。”陆德明依据《史记》,也认为老子是相人。《史记》最早原文曾作“老子,相人也”。马叙伦《老子校诂》说:“余谓迁之所记,盖曰相人也,与庄子蒙人,申不害京人者一例。边韶《老子铭》曰相人者,盖本之迁。”又说:“沛与相近,老子盖尝居之。而其生则相人也,故《史记》谓之相人。然则老子宋之相人,非陈之相人。”老子作为相人,其地属沛,其国为宋。《汉书、地理志》称:“宋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灭曹,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由是可见,沛原属宋,后归楚。而《水经注·二四睢水下》曰:“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为沛郡,治此。”这里是说,相在汉初,为沛之治。与《汉书·地理志》相合。《水经注》又曰:“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宋共公公元前588-576年在位,其后宋平公是公元前575-532年在位。老子生于宋平公时,约公元前571年,这与宋共公都相的记述完全符合。沛之相县遗址,在安徽宿州。相,即春秋时的,《春秋、桓公十五年》载:“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候、陈候于,伐郑。”杜预注:“,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又据〈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相,《左传、桓十五年》‘会于’。马叙伦《老子校诂》说:“所谓相者,即《汉书·地理志》沛郡之相,而《春秋、桓十五年》会于者也。”《春秋大事记》卷七之三具体讲了之所在地,“,杜注宋地,沛国相县西南有亭,今在江南凤阳宿州。”而在今河南鹿邑,根本无古沛国相县之遗址可寻。根据以上材料,可证老子的出生地绝不是在河南鹿邑。

以上关于老子出生地的材料,与河南鹿邑无一相合,而与安徽涡阳则处处相符。安徽涡阳老子诞生地天静宫,正是位于涡阳城北,涡河北岸,与“涡水处其阳”相合。而所谓“曲涡间”,是指亳州以东临近涡河地区,天静宫原属亳州,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正位于“曲涡间”。老子诞生地,古称流星园。近年在涡阳出土之《天静宫兴造碑》,为元至顺三年翰林张起岩撰文。此碑已残破,原碑文近千字,残片尚存二百字左右,碑文断续,但残片“敕建”、“监修官张起岩”、“至顺三年”等字,均很清晰。碑文说:“天静宫老子所生之地也……去亳州郡四舍,南距离涡水二里,下临雉水、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则天静宫之基址矣。”同时还发现刻有“古流星园”的石匾额一块。碑刻中比较重要的还有:“敕撰”和“混元降□(诞)”等铭文,混元即老子,为老子出生地提供了可贵的文物。老子生地必有九井,今天静宫九井尚存,已对其中一口进行了清理,此井深埋土中,离地表三米才发现残破井口,井内全是淤泥。井口内宽直径为90公分,井深5.7米,是用红、灰褐两色夹砂陶制成的大块板瓦筒缸套制而成。筒缸厚度为6公分上下,高度分别为35、36、37公分不等。井底部为天然砂礓。井内清理出大量红陶与灰陶生活用具残片,红陶残片属于春秋时代,灰陶残片系汉代遗物。陶片花纹有绳纹、兰纹、方格纹等。其它尚有少量的汉代瓦片及8块先民用过的砺石,有明显的摩擦痕迹。此井已被定为春秋至汉代的井,其它8口井,有3口经汉代修整过,其余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有此九井共存,老子出生地非此莫属。至于隶属于江南凤阳宿州之相,1864年涡阳建县时,原来沛之相已从宿州划归涡阳,即今丹城。《江南通志》卷35载:“丹城乡旧县在宿州西南仁义乡。《隋志》云:临涣郡有魏丹城县。”丹城在涡阳县北三十公里处,位于浍河支流包河南岸,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春秋时期地图的地理位置相符。即后来的沛之相,今丹城周围有十七个相庄,即北相庄、西相楼、西相庄、相圩孜、相堂、东相堂、相楼、相老家、相柿园、董相、相小、相楼、南相庄、相庙、大相、二相、三相等。丹城还有龟孤堆春秋遗址,地面表层有大量陶鼎、陶豆、陶碗、陶罐等残片。以相为名的村庄如此之多,必为相人老子的出生之地。

涡阳天静宫遗址,位于武家河(古之谷水、又称雉水)入涡处,三面临水,北有龙山,环境清幽,气象非凡。据《涡阳县志》记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老子庙。建庙期间,桓帝曾两次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作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隋开皇元年(581)间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至天禧二年(1018)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在唐宋鼎时期,天静宫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海内无匹。老君殿居中,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古代帝王如唐高宗、唐玄宗等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的天静宫,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同时近年收集和挖掘到元、明、清三代石碑(包括残碑)二十余块,均为重修或整修老君殿、圣母殿、太宵宫、天齐庙而建立,这说明天静宫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而《鹿邑县志》上并未看到历代帝王多次参谒和多次重修太清宫的记载,天静宫与鹿邑西太清宫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同时《鹿邑文史资料》(第一辑)说:“据县志记载:原来的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宫相距约半公里,当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两宫占地约七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比较起来,涡阳的太清宫四倍于鹿邑的太清宫,仅从建筑规模大小来看,就可认定老子出生地在安徽涡阳。再从天静宫周围的一些地方,可找到许多佐证。老君殿东有白林,中有老子外祖父外祖母冢。东北十公里处有天心宫,即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西为圣母殿。宫东二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尹喜,又称关尹喜,关令尹喜,关尹、关令尹是官名,喜是人名。《史记》载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的大弟子。道教尊尹喜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道教奉为经典,称《文始真经》。尹喜怀念师恩,晚年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即葬于此。墓高约三丈,周围亩余。墓门面西,正对天静宫。现存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公分,宽88公分,厚10公分,墓门上刻有铺首兽头图案。尹喜是不会找错地方的,尹喜墓为老子生地又提供了一个力证。天静宫所在地郑店,清朝属江南道凤阳府亳州所辖,有乾隆四十二年碑可证。据现仍健在的已年过八旬的天静宫老道士郑志善、袁志亮,郑店村七十三岁老人郑丽生、西马庄七十一岁老人马克霞说:此地古名曲仁里,流星园中过去有曲仁里碑。并说:现在的郑店原名“正殿”,是老君爷的正宫,东西二宫乃行宫。后来叫白了,加上姓郑的多便讹为郑店。至于《括地志》所说的“谷阳县”,《水经注》卷23所说的“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谷阳”即谷水之阳,如果找不到谷水,老子故里还不能最后敲定。在鹿邑找不到谷水,《光绪鹿邑县志》明确地说,今谷水已鄄,莫可考证。而《涡阳县志》载明崇祯重修碑记,中有“□□□□山,绕涡谷二水”之语。说明武家河古名谷水。《水经注》卷24“睢水”说:“睢水迳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武家河与睢水相通,其源盖出于谷熟,所以得名之曰谷水。《元丰九域志》说:“谷熟有谷水,故县取水为名。”这就是这一地区曾以谷阳名县之由来。

关于老子出生地的各种史料,在鹿邑得不到落实,在这里都得到了证实,古今演变发生的许多问题,在鹿邑得不到解答,在这里都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在大量出土文物和历史真迹面前,人们自然地得出了结论,老子生地在今安徽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而不是在鹿邑。河南许昌政协副主席、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李敦凯在参观了涡阳老子故里后也公开表示,我认为老子应当是涡阳人。

(选自《安徽教育学刊》1993年第2期)

道教始祖老子的生平简介

老子的老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安徽涡阳县在老子的年代里,是归属于楚国版图。鹿邑、亳县属于陈国。港、澳、台也都有共识,涡阳之前叫:真源、谷阳、苦县。有很多可靠的文献,能佐证的文献:

《隋书》卷三十 志第二十六: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谷阳(现涡guo阳)和武平是并列的,不同的县。《魏书》卷一百六中 志第六◎地形二中陈留郡领县五 :1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 2浚仪(有城父城。) 3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 4东燕(有蔡水、冯唐冢。)5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武定七年罢。)

卫真和鹿邑也是并列,不同的县。《宋史·地理志·四》: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

7蒙城,望。(注:三千户是望县,二千紧县,一千是上县)

《旧唐书 本纪第五 高宗下》唐玄宗到亳州老君庙祭老子,上封号太上玄元皇帝,把谷阳改为真源。

还有更多的可靠的文献:

1、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两个县,是不同的地方,看宋史: 《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偁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车驾还,临问数四。(注:赵元偁是宋在太宗第七子,皇上在真源,元偁也要去,但只走到鹿邑病重,只好先回了。

2、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新唐书·志·卷二十八》:亳州,谯郡,望。本谯州,贞观八年更名。县七: 1谯,紧。

2酂,上, 本隶沛郡,武德四年来属。 3城父。 4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十年来降,复为县。 5 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 6永城,上。 7蒙城,上, 本山桑,天宝元年更名。

4、2015年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5、古诗做不了假。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百二关山扶玉座。“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正与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建筑前面有河,也符合很风水。庙前两字也证明了一切: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没有文化多可怕。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和安徽沿涡河考察,一致认为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不曾改道。因此,老子出生地不可能从涡河北岸变迁到涡河南岸。

6、薛道衡《老君堂颂》:赖乡旧里,涡川遗迹。古往今来,时移世易。灵庙凋毁,祠坛空虚。九井生祠,双碑碎石。。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春秋瓦圈井。下图是:古流星园石匾额。

7、国家早就定性了的。

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

8、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多次带领香港富豪谭兆道长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重道之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此次实地考察结果。和老子相关的鹿邑只有三处,涡阳是十一处。初步得知情形:

甲:鹿邑县部分计有:

一、老君台;二、西太清宫(庙田七百二十亩);三、圣母碑;孔子°问礼处。

乙:涡阳县部分(注:涡阳县是新县。百年前,大部分是从毫县划地而成。)

一、无忧围;二、中太清宫;(县志载明有庙田三千亩,曾有道士两千余人。)三、老君炼丹处四、九龙井(老君生后,九龙从地下涌出,吐水为其沐浴);五、白林(圣母全家墓地);六、尹喜墓:七、最近出土之古碑:八、中太清宫现在仍有两位高龄道士口述百代宗谱,说自古传来--老君出生于无忧围(中太清宫旁);九、东太清宫;十、孔子问礼处;十一、武家河(古谷水)。

9、涡阳的老子庙,涡阳天静宫景区是1993年5月28号由台湾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 (合阳) 道长、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香港青松观观主候宝垣道长、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长谭兆 三位大德善士筹资兴建的。涡阳四中,曾经的天静中学也是由香港潭兆先生捐建。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到底去了哪里?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所以道教起源于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在多水之楚地而激发出的灵感。老子文化诞生并形成于楚地,属于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神秘性和创生性的楚文化,为老子文化的萌发提供了肥沃土壤。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

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于濯龙宫。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安徽涡阳。亳州涡阳天静宫,老子故里,天下道源,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的祖庭。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议。同时港、澳、台也都认为是涡阳,和鹿邑没有关系。苦县、谷阳、真源、卫真都是现在的涡阳。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公元前571庚寅年二月十五日老子出生于陈国故都“相”。取名李耳,李耳10岁,请著名大贤商荣老先生私塾(商荣是商容后代,商容是周武王讨纣时期的重要人物,武王重赏而不受,族氏与周室要员尚有往来,能够请到名望贤人为师,说明李耳家世显赫,对很多文化哲理有所熏陶)。李耳天资聪慧,三年就学完了商老先生的所授,商老先生就举荐给师兄周室的太学博士(周朝的国子监官员)。这也说明李耳家世出身也是非同一般。

周室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此太学博士可能就是“儋”氏成员,其使命是为周室储备与举荐人才)。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于是,李耳入周室,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特别喜爱,遂在16岁推荐李耳入周室守藏室为吏(上古时期,朝廷称王室,大型机构都称室,守藏室相当于现在的政协,管百工,纳谏言。记录、编译、收藏柱下史等尊贵史官观察记录历算预测谋略的典籍,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典籍,属于皇家重器,代表文明)。守藏室史为太史儋氏(后有“太史儋使秦”的记录。太史是王室执掌天学、星学、历法机构的负责人,上古时,天学星学神学必须专人来学,旁人学就违法,只能世袭的人才能学,所以,儋氏学天学应该是世袭的,且儋氏是王族,世袭太史职位可信),守藏室是天下文化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李耳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两年后,19岁的李耳结婚,可能娶儋氏女子,拜于儋氏门下(从后来的百工跟随起义推断,儋氏执掌柱下史及守藏室,管百工。这个规矩是伏羲时代第一个柱下史共工流传下来的),次年,20岁的李耳迁任守藏室史(升迁之快,且居王室要职,必为儋氏家族成员,要么义子,要么姻亲,要么祖上也是王室血脉,而只靠才智是不能出任王室要职的。李耳才智过人,深得王族大夫喜爱而收于门下是符合人性与逻辑的),从此,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成为周室中儋氏集团要员之一(古人的原则是学而优则仕,大学问者做大官)。当时朝中执政的共有九大家族,分别是召氏、尹氏、刘氏、单氏、甘氏、巩氏、儋氏、毛氏、宾氏。其中,单氏为首卿。有了身份后,为示忠诚与族别,李耳谥名“聃”(儋),意寓听命效忠于“儋”氏家族;号伯阳(有地位后才可以有号),别名老聃;上古受依赖的人、能商议要事的人,被尊称“老”。老聃就是对李耳成为“儋氏”团队的军师谋臣的简称。儋季的儿子儋括、儋翩都是周大夫。儋翩与老聃年纪相仿,介卿儋括(副宰相)因反对周景王继位,拥立王子佞夫失败后出走晋国;儋翩继袭大夫,是周景王、敬王时期的重要人物,因此可以推断,老聃直接参与或协助儋翩在景王、敬王时期做了很多大事(这个切入点可从儋季儋翩的历史记载中挖掘)。即参与了治国理政的研究与实践(老子留下来的言论都是治国方略)。

公元前539年,老聃33岁,晋没落公子文子约老聃游晋,并拜老聃为师。老聃在晋,一定是见了对周朝有另类观点而去了晋国的儋括,也可能就是有某种原因必须要与儋括商谈求证,才以游晋的名义前行,以掩目的。回来后,通过现象推理、预测周天下的衰落,进谏周景王改革,被执掌朝政的利益集团单刘氏族阻击、诟病、弹劾,周景王无奈,同意罢免了老子守藏室史之职,时年老聃37岁,从此,老聃便卷入周室的宫廷之争,而身不由己了。

为了躲避遗祸,老聃在儋翩的安排下,出游了鲁国,并在巷党帮友人安排丧事,与17岁孔子第一次相见,产生交集。之后五年,楚国势强,齐晋势大,周室衰落卑退,振兴急需人才,公元前530年,老聃42岁,游荡的老聃又被儋氏召回守藏室,任柱下史(伏羲时代就创立“天道观测系统”叫“重仪”,通过八索八风进行天文观测,在“重仪”之柱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测、记录、历算、天人交通的巫觋,称为柱下史,他们把天文历算、观测、预测的结果,记录形成文献,就有了典籍。巫觋是专门的典籍史官。他们是氏族的贵族,世代相袭,即成“有典氏”。上古讲究“师出有名”,“柱下史”负责其“名”。从“共工”开始,“柱下史”就辅佐君王,地位相当高。之后以立“柱”为皇权的象征,如羊角柱、神农柱、华表柱等,至周朝“柱下史”仍是皇家重臣,代天辅佐君王),成为要员贵族(大夫),为周室复兴出谋划策,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从此,被尊称“老子”(“子”是对有影响力的大学问者的尊称)。之后,王道、霸道同民道的关系,是周景王等抑制私共损公的邦霸主义变法的核心:道政和法制是其变法的手段,无射经文和无射钟是变法的具体措施,变霸道的“身”天下、“邦”天下为王道加民道的“天下”身、“天下”邦是变法的目的。老子支持并参与了周景王变法,并为周景王撰写了改革章程《无射钟上律文》(郑店村出土有关老子的文物,就有“敕撰”二子的残片),在公元前524年被景王钦定,其后两年铸钟时被单穆公污蔑为“三年之中有离民之器二焉”!此“二焉”一是指“铸重币”的金融改革,一是“无射钟”的“老子文”。景王变法的目的在于发展王道、统一诸侯。景王的“无射”变法是:“六日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当时的“哲人令德”就是指“老子文”。“哲人令德”的变法,是人类历史上王道克服霸道向民主迈进的历史革命,可惜后来景王突然离世,变法被反对派阻挠并推翻。经过运筹,周室延喘,楚君自孽,周围相安无事。

公元前523年,老子49岁,29岁孔子带弟子南宫敬叔赴洛阳问礼于老子。老子教授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临别老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三年后,公元前520年4月,老子52岁,周景王带满朝文武到北邙山狩猎,准备借此除掉大臣单旗(单穆公)和刘康公之子刘狄一党。谁知狩猎途中,心病发作病逝,遗诏立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继承王位,由宾起为顾命大臣。单旗(单穆公)和刘狄趁机作乱;杀死宾起,假传遗诏,立景王的次庶子猛为王,为周悼王。从此,两王展开了十八年的王位争夺战。老子随儋翩拥立应该正统继位的王子朝,协助王子朝争夺王位。六月葬完景王,王子朝便联合旧官、百工之失业者,与灵、景之族谋取夺回王位,调动军队讨伐单穆公、刘狄。刘狄逃回刘国,单穆公逃到平畤,王子朝带群王子追之。单穆公反击,杀死了王子还、王子姑、王子发、王子弱、王子鬷延、王子定、王子稠等七王子。王子朝紧逼京城(今洛阳西南),但是,刘狄已占据王城,反而调动军队讨伐王子朝,被王子朝大败。单穆公急忙向晋国求救。七月,周悼王逃到平畤,又到达圃车,停留在皇。单穆公派王子处守王城,盟百工于平宫。王子朝命鄩肸伐皇,鄩肸大败被俘,单穆公下令将其火焚于周王城的市场中。八月,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王城,百工再叛,局面已不可控制。由于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与刘狄氏族有姻亲,故晋国支持单、刘。十月,晋国将军籍谈、荀跞率九州岛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护送悼王入居王城。十一月,悼王忧惧而死。单穆公拥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为王,立为敬王。于是,晋军和周敬王的军队共同讨伐王子朝,王子朝受挫。

公元前519年,老子53岁,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从此,周王室两王并立,称王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于是,周朝执政的九大家族也分成两派。宾氏、儋氏、召氏、毛氏、尹氏、巩氏、甘氏这七大家族支持王子朝,单氏、刘氏支持周敬王。各诸侯国也分别支持两王,晋国支持周敬王,楚国支持王子朝。王子朝得到民众的支持,敬王则是晋国扶植的单氏控权傀儡天子,历史称为“单氏取周”。此时,老子成为王子朝集团的核心人物(主要谋臣或帝师,由柱下史借天意,召集天下)。

次年,公元前518年,老子54岁,孔子34岁带众徒赴洛阳拜见老子问道。

和平是短暂的,两年后,公元前516年,老子56岁,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城被攻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老子等携周之典籍逃往楚国的鹿邑、涡阳一带,此地也是老子的故乡(逃亡的去处、方向等必须经柱下史测算,才能服众愿从);王子朝集团能逃亡到老子的故乡,说明老子对王子朝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听任老子的安排,王子朝又封老子兼司空,负责协调寄楚的土地疆域及要事相商。

王子朝到达楚国鹿邑后,便发布诏书将周王室动乱的真象传告各国,指责单穆公诛杀众王子,扶立伪王,而晋国则助讨为虐,请诸国共同伐晋,以奖王室。但周室已衰,各国早有不臣之心,又都畏惧晋国,不愿站出来主持公道。反而,单穆公为了报复楚国,与楚国的宿敌吴国结成联盟,牵制骚扰楚国,使楚国自顾不暇,无力帮助王子朝集团东山再起。

公元前515年,老子57岁,范蠡12岁。文子闻老子还乡,也因鲁平王不听其言而懊丧,便赴“相”与老子回合,老子让文子参与守藏室与司空职责(文子计然是大地理学家,非常熟悉地理风俗人情等)。同时范蠡要师老子,老子瞩文子收为徒。此年,吴国专诛刺杀了吴王王僚,公子光立为王,称为阖闾。

公元前512年,老子60岁,孙武为吴王重用,吴王阖闾开始大举攻楚,楚师疲于奔命。公元前510年,老子62岁,吴国攻打越国。楚国稍得喘息,老子与王子朝集团养精蓄锐,图谋再起。并办了“弘道堂”,教化精英。

公元前508年,老子64岁,天下大乱,孔子再见老子,请求藏书于周室,以求能保存书籍免于战火,老子自顾不暇,没有答应孔子的请求。

公元前506年,老子66岁,吴军大举伐楚,孙武,伍子胥攻入楚国都城,鞭尸楚平王。

公元前505年,老子67岁,楚国沦陷,王子朝集团失去保护,沦为流民。于是,周敬王、单穆公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周室典籍包括老子著作就都秘藏或随葬了,因为楚国以破,不能献楚,也不能归周,只能自藏)。王子朝集团没有退路,遂潜回洛邑,由儋翩、老子、尹氏之族为首发动了一场大起义,并占据了谷城(今孟津横水东)、简城、仪栗(两城均在今洛阳附近)、盂(今沁阳西北)四邑。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莸(周邑)。

次年四月,公元前504年,老子68岁,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平叛,与尹氏战于穷谷(今新安县仓头乡境),尹氏战败。晋国派籍秦迎敬王入居王城。此时,儋翩、老子仍占据着四邑。

第三年春,公元前502年,老子70岁,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伐此四邑,老子等人的起义遂告失败。又退回鹿邑,遂遣散家奴、随员,避难隐居,成为了叛逆逃犯(之后,左传中再无记载了);此后王子朝后裔改姓“晁”,隐居在鹿邑附近。

公元前501年,老子71岁,孔子51岁去鹿邑问道于老子。传书与孔子(易等)。孔子爱不释手,有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一遍一遍的翻阅,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公元前500年,老子72岁,孔子52岁,为鲁相,齐鲁会夹谷。两年后,老子74岁,孔子53岁,因鲁国国君沉溺于玩乐,不理朝政,孔子遂弃官离鲁去卫。

公元前493年,老子79岁,柏矩,扬朱等人问学于老子。公元前491年,老子81岁,孔子带徒再次拜见老子,至城父。公元前490年,老子82岁,勾践、范蠡被夫差放回,文子计然到越会范蠡帮越复兴。公元前486年,老子85岁,计然、范蠡辅佐勾践。公元前485年,老子86岁。辗转隐居,没带出关通牒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留下着书《道德经》。同样处于安全考虑,尹喜将老子迎接入关后,并未停留,一直将老子送到过西安70公里的周至。这里是尹喜的家乡。尹喜在这里建了一个观星楼,一有闲暇,常常在楼上观星望月,研究天文。这个观星楼后来被人们称为楼观台。

老子出关之后,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沿虢国古道,经桃园(今灵宝)过卢氏,翻越大石河,走三川红叶岭,进入了古鸾州(栾川),修炼于景室山(老君山)。最后在洛宁去世,葬于洛宁寿安山。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晚年去了哪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听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出了函谷关,朝西去了。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限的遐想和那一堆道家理论的参悟。

道家讲究出世,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而老子也正是这样一个仙风道骨之人。所谓修道之人修的就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而这里的顺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规律。大自然当中的一切都有开始有结束,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而人的生命也是有始有终这也是违背不了的规律。他并不会因为这个人是老子就将他排除在规律之外,老子最终的归属仍然是死亡。

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点,但是这个终点会不会成为另一个起点,这很难说,也许真的存在另一个世界,老子骑着他的青牛腾云而去。在那样的一个世界里完成了他毕生的愿望。当我们后人读起道德经的时候,他会屡屡胡子笑一笑。

老子故里到底是哪里?_老子死后葬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