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河南景点知识:青要山自然保护区_娃娃鱼是人类祖先吗

河南景点知识:青要山自然保护区_娃娃鱼是人类祖先吗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4 10:19:10

曾为轩辕皇帝“密都”,位于新安县西北部,距洛阳市66公里。自古以来,它就以神秘莫测和山水之胜闻名于世.分为城崖地、始祖山、畛湖、龙潭沟、袁山、漏明崖五区。区内峰峦迭翠,深谷清幽,怪石嶙峋,碧水长流,更有珍禽异兽出没于山间.被国家定为‘娃娃鱼”(大鲵)保护区,数十处龙山、仰韶文化遗址,人类祖先的生活遗迹随处可见。山中木兰山、三道箭、武罗山潭、通天洞、冲天壕、青女峰大小漏明、葫芦、刀臂石等数十处景观,令人留连忘返。现又建成人工湖、天险栈道、娃娃鱼馆、盘山石栈等数十处新景点。春季还可以观赏三开三落的“三笑杜鹃”。

青要山("要"、"腰"为通假字,因山腰纯青而名)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安县城西北部曹村乡城崖地村一带,距县城42公里,范围东起黄北岭,西到西大塬和渑池接境,北起大田地,南至仓田,计90平方公里大小。城崖地村周围为主要旅游地。据考证,青要山是轩辕黄帝巡游途中歇脚之处。

城崖地系畛河源头,溪水四季不断;山地均为天然次生林覆盖,形成乔木、灌木、藤木、草木、菌类自然植物竞秀的天然植物园;这里山峰叠起,的西大塬海拔1385米;野生动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娃娃鱼及水獭、豹、麝、鹰、鹫、杜鹃、画眉、百灵等。

1988年,县环保局在此建立娃娃鱼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更得到细心保护,成为使人留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娃娃鱼会发出叫声吗

娃娃鱼本名大鲵,名字的由来与它的声音和体型有关,娃娃鱼经常在晚上出没加上它黑褐色的身体,人们看不真切,还会发出婴儿般的怪声,就感觉它很像人类的娃娃一样,于是大鲵就有了娃娃鱼这个俗称。

娃娃鱼名字的由来

娃娃鱼本名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它在晚上特别活跃。在寂静的山林中,它的声音听起来可能很像婴儿的啼哭声,所以叫它娃娃鱼。

这在我国许多书籍里也有记载,例如《山海经》和《水经注》等,野生时代人们很难见到娃娃鱼,再加上人们的口口相传,这个说法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另一个说法是娃娃鱼的模样看起来有些像娃娃,但在人工养殖的今天,人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它的声音和身体跟娃娃相差很大,但还是保持原来的叫法。

恐龙早就灭绝了,为什么比它老1亿多年的娃娃鱼还能活

会。

娃娃鱼学名叫大鲵,民间传说,它会发出像娃娃一样的叫声,因此被叫做娃娃鱼。娃娃鱼并不是鱼,它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

1. 6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大鲵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它们是活化石级别的珍稀动物,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生命进化的历程以及生命的奥秘。

大鲵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它们隐藏在岩石的缝隙里,夜晚外出觅食。大鲵行动缓慢,但捕食的时候速度却很快。大鲵怕光,它们的性腺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发育成熟,大约需要15年。大鲵的寿命很长,最长的可以达到100年以上。

生活习性

大鲵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

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3~23℃的水中,个体大的多生活于深水处,中小型个体多在浅水处。成鲵多数单栖活动,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其生活最适水温为10~20℃。

大鲵常将头部伸到水面进行呼吸,皮肤也是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中,大鲵可较长时间伏于水底不浮出水面呼吸。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每6~30分钟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一次,吸气约几秒至数10秒。

龙的原形是什么

接前面那位网友的回答,适应性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至少没有用体型去解释。但是前面那位朋友并没说清楚娃娃鱼适应性优势体现在哪里。

娃娃的优势在于它的身体结构原始,与原始相对的就是“特化”。所谓的特化,是指动植物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生态环境而进化,比如我们在中学生物课学过的一个内容,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建筑都覆盖了一层灰蒙蒙的颜色,于是灰色的蛾子比其他颜色的蛾子更能在鸟的面前伪装自己,于是经过优胜劣汰,灰色蛾子最终成为了大多数。这就是特化,根据环境而进化。

特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猎豹为高速奔跑特化脊椎和体型,牦牛为高寒环境特化出一身毛皮等。经过特化的动物比身体结构原始的动物更适应当前环境,于是成为“优势物种",优势物种不是说食物链的顶级掠食者,而是说这种动物特别适应环境,在当前环境活得最滋润,比如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野兔就是优势物种。

但是特化也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就是过于依赖当前的生态环境了,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第一个不能适应。比如某些蜂鸟的嘴已经完全进化成适合吸食固定的植物花朵的蜜,一旦这种植物灭绝,这种蜂鸟就跟着灭绝。类似的恐龙的例子,南方巨兽龙的锯齿放血型牙齿,就是专门针对大型蜥脚类恐龙的,比如阿根廷龙。一旦阿根廷龙灭绝,巨兽龙也不能独存。

再举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远古的人类和猩猩都是同一个古猿祖先,生活在非洲雨林里。这种古猿有均衡长度的手臂和后肢,既可以在地面行走,也可以在危机时候爬树逃生。但是在陆地上跑不过古马,爬树也不如猿猴。

当初整个非洲是大片大片的森林,第一批古猿开始进化,手臂变长,下肢变短,但是脚趾却变长变灵活,这种变化使得它们更适应树上生活,这些古猿的特化使它们变成了完全适应森林最后进化成猩猩。由于猩猩对树木的竞争力比别的古猿强,于是其他古猿没机会上树,还是保持了原来的原始身体结构。

后来非洲变得干旱,森林开始消退,稀树草原出现,猩猩的身体已经完全适应了树木,回到地面就不行了。于是另外的古猿乘机进化,完全放弃了树栖的能力,全面发展地面生存能力——下肢变长,直立行走,增加视野;附带上肢解放,使用工具,大脑发育,最后变成了人。

有人问,猩猩还有机会进化成人吗,答案是不能,因为进化不可逆。所谓的进化不可逆是指整个种群一旦进化完成,就不能退回原始状态了。这里一定是指的整个种群,个体的返祖和退化不是进化逆转,个体返祖退化只能被淘汰(没人愿意和一个“毛孩”结婚生子,动物也一样)。因此所以如果有一天,热带雨林完全消失,只能适应树上生活的猩猩必定灭绝。

绕了一大圈,估计你已经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了。恐龙崛起于晚三叠纪,那时全球性的干旱打垮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合弓纲,原本身体结构原始的恐龙开始爆发性的进化,短短的几千万年里就高度特化,无论是植食恐龙还是肉食恐龙都非常的高效,于是统治了整个中生代。而娃娃鱼的身体结构非常原始,适应能力较差,于是被优势物种打压,所以娃娃鱼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数量分布都很稀少。

白垩纪晚期,甚至不需要彗星撞击,被子植物的出现,就给了那些完全适应了吃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植食恐龙沉重的一击,而习惯了吃植食恐龙的肉食恐龙也跟随受打击,再加上彗星来那么一下,K-T大灭绝就发生了。但是娃娃鱼身体结构原始,什么样的环境它都能勉强适应,所以才能熬过一次又一次的大灭绝事件生存至今,原始=万金油。

以往的某些解释说小体型的动物才能扛过大灭绝,这个解释是有缺陷的。而特化理论则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小体型的恐龙也灭绝了,但是体型更大的某些鳄鱼存活了下来,鳄鱼也是个身体原始的家伙呀。同样活下来的还有身体结构原始的哺乳类和某些原始鸟类。同时期所有高度特化的鸟类,鱼类,哺乳类,蜥形纲,合弓纲全部完蛋。

打字一小时,望采纳。

中国发现过哪些很有意义的化石?

龙的原型可能是“大鲵(娃娃鱼)”。

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的一件鲵鱼文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领下类型器物。其鲵鱼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有学者认为此即人类始祖伏羲原型。

事实上,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驱”,实际上当初很可能是指“鲵驱”,亦即后来所说的“龙驱”,表明龙的原型出自大鲵。

娃娃鱼的祖先是谁

中国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元谋猿人的发现,说明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斯活动的地区之一;1963年在陕西蓝田县发现75万年前的蓝田人化石;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50万年前的北京人化石,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被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确认;早期智人:1958年在广西曲江县发现 20万年前的马坝人化石属于早期智人;1922面案在内蒙古乌审旗发现4万年前的河套人化石和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4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属于晚期智人.等等.

故答案为:元谋人化石、蓝田人化石、北京人化石、马坝人化石、河套人化石、山顶洞人化石等.

蝾螈。

娃娃鱼祖先叫做霸王蝾螈,长得非常可怕,头大身体小,嘴里更是布满了几百颗非常尖锐的牙齿,不过现在这种娃娃鱼已经不存在了,它们只存在于2000万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更长久。

虽说娃娃鱼看着十分憨厚,但是性格还是比较凶猛的,更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大家也不要轻易去招惹。

祖先特点:

霸王蝾螈是一种存在于2亿年前的远古物种,3米~4.5米左右,具有非常强大的侵略性,而他所生存的年代正好是恐龙刚刚崛起的年代,它主要生活在各个水域当中,而在当时有着霸王蝾螈存在的水域,便是霸王龙和体型庞大的腕龙也根本不敢去靠近。

河南景点知识:青要山自然保护区_娃娃鱼是人类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