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哪里_祸起萧墙的典故

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哪里_祸起萧墙的典故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5 09:55:07

祸起萧墙意思是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出自《论语·季氏》。

成语祸起萧墙的出处

祸起萧墙:祸患起于内部。萧墙:院子里的照壁墙,比喻内部。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篇》本篇包括14章,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祸起萧墙的典故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祸起萧墙典故是怎么来的 讲的是谁的故事

祸起萧墙(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那么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呢?

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

1、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出自《论语·季氏》。在中国古代官府的内宅,进门一般有面影壁墙,这面墙就是常说的"萧墙","祸起萧墙"就是指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2、萧墙的正面都冠冕堂皇地写着"福"字,或者绘有山水松鹤的吉祥图案。但在背面却绘有一只面目狰狞、张牙舞爪、形似麒麟一样的怪兽,它就是传说中的"犭贪"(音:贪),"犭贪"腾云驾雾,大嘴张开,把八仙的宝物都吞进去,还要贪得无厌地追逐月亮、太阳,最后只能被太阳活活烧死。面向内宅的犭贪,就是家人奴仆们的反面教材,告诫他们要时刻节制贪欲,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

关于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

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内容跟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氏兄弟有关。

典故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扩展资料:

祸起萧墙 -汉语词语

1、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祸起萧墙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òqǐxiāoqiáng,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出自《论语·季氏》。

2、《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3、近义词

(1)同室操戈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

解释:操:拿;戈: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

(2)萧墙之祸

出处:《论语季氏》

解释:古代宫室内当作门的小墙称萧墙,萧墙引申为内部的意思。萧墙之祸即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

(3)尺布斗粟。

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解释:用一尺布、一斗米来讽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能相容。

祸起萧墙出自于哪里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那么祸起萧墙的典故你知道吗,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故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出自《论语·季氏》.在中国古代官府的内宅,进门一般有面影壁墙,这面墙就是常说的"萧墙","祸起萧墙"就是指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萧墙的正面都冠冕堂皇地写着"福"字,或者绘有山水松鹤的吉祥图案。但在背面却绘有一只面目狰狞、张牙舞爪、形似麒麟一样的怪兽,它就是传说中的"犭贪"(音:贪),"犭贪"腾云驾雾,大嘴张开,把八仙的宝物都吞进去,还要贪得无厌地追逐月亮、太阳,最后只能被太阳活活烧死。面向内宅的犭贪,就是家人奴仆们的反面教材,告诫他们要时刻节制贪欲,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

我推荐: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祸起萧墙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祸起萧墙”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原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祸起萧墙”。

成语寓意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与天子争权,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季友原本与国君鲁庄公是同胞兄弟,又为辅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与国君争权。

季康子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与鲁国国君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他准备去攻打颛臾,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

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来自宫室之内的祸患。因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氏壮大势力,专横跋扈,一定会寻机惩治季氏。祸起萧墙,同室操戈,人们要多注意内部存在可能发生的危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哪里_祸起萧墙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