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关于兰州大学的院士们_兰州大学 院士

关于兰州大学的院士们_兰州大学 院士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5 09:56:29

1、刘人怀,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院士;

2、秦大河,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2003年当选中科院地学部院士;

3、葛墨林,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现为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2003年当选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4、詹文龙,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2005年当选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5、吴云东,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中科院化学部院士;

6、姚檀栋,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现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2007年当选中科院地学部院 士;

7、涂永强,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现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9年当选中科院化学部院士;

8、周其林,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现为南开大学教授,2009年当选中科院化学部院士。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他生前对我国有什么贡献?

7月21日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与世长辞,他不仅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地理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离开意味着学生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老师、地理界失去了一位权威、国家失去了一位国之栋梁。

第一点,教学成果斐然。李院士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名教授,被学生们尊称为 大先生 ,他深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不仅因为他过硬的专业能力,更是因为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值得一提的是,李院士带过的学生中有三人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段佳话在学术界广为流传。在校任教期间还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的逝去,对国家来说无疑是少了一个为国输送人才的导师。

第二点,对地理界来说陨落了一颗明星。李吉均院士曾任中国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还提出过关于青藏高原的理论 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另外,还主编出版过《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专著,还获得过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李院士在地理界所做的贡献不言而喻。

第三点,国家失去了一位国之栋梁。李吉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冰川学家,尤为重视实地考察,比如前面提到的《西藏冰川》,就是李院士在该地考察过后才出版的书籍。除了地理领域,李院士在许多别的领域中也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比如气候环境变化领域。

总的来说,李院士的逝去,无论是对学校来说,还是地理界来说,又或者对国家来说,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培养一个院士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要过多久才会出现一个像李吉均这样勤勤恳恳的中科院院士呢?

兰州大学 出过哪些名人? 全国或者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

李吉均193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彭县,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进修,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进修。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兰州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理组召集人、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李吉均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其论文《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提出了 青藏运动 昆黄运动 季风三角 等科学概念,主编出版了《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专著。然而,他也一度积劳成疾,忍受高原反应的折磨。

1991年,李吉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冰川学家,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将地理学与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学融会贯通,并重视野外科学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李吉均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提出了 青藏运动 昆黄运动 等科学概念。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 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第一批冰川冻土野外工作奖、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甘肃省劳动模范、 百年兰大 特殊贡献奖 、 坚守 奋斗杰出贡献奖 等称号;获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特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李吉均在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曾任兰大地理科学系主任的李吉均同样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凡贡献。

兰州大学李吉均院士逝世,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吗?

秦大河 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人怀 暨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葛墨林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詹文龙院士、中科院副院长。

中科院院士吴云东、中科院院士姚檀栋。

还有就是 水均益、李阳 比较有名!

不过在这里 说明一下,朱军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 但是他不是兰大毕业的! 他原来是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演员,后来去的中央电视台工作的!

兰州大学有院士吗

我觉得李吉均院士去世以后,还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

我也是前几天刚听说李吉均院士去世的消息。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是十分的悲痛,可能有一部分人还不太了解李院士。也不了解他对兰州大学和中国科研事业所做的一些贡献。

下面先简短的介绍一下李吉均院士

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和地貌专家,他对西部气候以及地貌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主要研究的是青藏高原的冰川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他对黄河起源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而且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论文。他的一些著作以及研究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地理学,乃至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所以说李院士的去世,是我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兰州大学的巨大损失。因为地理学界失去了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家。兰州大学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李院士去世以后,还会有新的院士加入兰州大学吗

我觉得这是肯定的。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我觉得下面这几点内容可以为我所说的话提供依据。

1、兰州大学实力雄厚,有能力吸引到新的院士加入

虽然这几年兰州大学的排名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兰州大学实力是非常雄厚的。他是我国学术水平非常高的高校。

兰州大学是我国的985高校,211高校还是双一流高校。通过这些耀眼的头衔,就可以发现兰州大学的实力不凡。

要知道早在1909年,兰州大学就已经成立了。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兰州大学是清末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建设的一坐非常非常著名的大学。

从1909年一直发展到今天,兰州大学培养了众多的学者。与此同时,自身的实力也在不断的沉淀积累。所以说兰州大学实力非常强劲,有足够的能力吸引到新的院士加入。

2、兰州大学人才辈出,很多学者愿意回报母校

从1909年兰州大学成立,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不知道兰州大学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了多少著名的学者。直到今天,兰州大学依然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

在兰州大学培养出的众多人才当中,不乏有学术水平相当高的院士。所以我觉得如果母校有需要,很多院士会愿意回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做贡献的。

3、兰州大学拿出巨大的资金引进人才

俗话说得好,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无论是一些省市还是一些高校,都在花费巨大的资金来引进人才。只要拥有了人才,学校才能进一步的发展。

兰州大学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现在兰州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是非常优越的。所以我觉得一些院士是愿意加入兰州大学,为兰州大学的发展添砖加瓦的。

小总结:

我觉得李院士的趋势是我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对兰州大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是我认为在李院士去世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和院士加入兰州大学的。因为兰州大学需要这些学者,同时这些学者也离不开兰州大学。

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和自然科学特等奖花落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有院士。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前身是甘肃政法学堂,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并且它是首批进入“221工程”之一的大学,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由此可见它有雄厚的实力。它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大学子都是十分优秀的学生。

兰州大学虽然地理位置偏僻,看起来似乎没有城市里的那些大学繁荣,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夏天,榆中校区里鲜花姹紫嫣红,与外面的大漠黄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里几抹翠绿在这黄沙满天的大漠里也是别有风味,这正体现出了兰大学子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大漠黄沙也可以让人心情开阔。

兰州大学每个校区都有好几个餐厅,学生可以去不同的餐厅吃饭,一份午餐荤素搭配也就才8-10元,最有特色的是兰州大学每年都会举办美食节,主要内容有美食展览品鉴,厨艺比拼,美食雕刻展等,各位大厨们各显身手,欢乐多多。

目前,兰州大学已经与147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年不仅送一些学生去国内外学校交流学习,还会邀请一些其他国家的教授专家到实验室教学,近年来,聘请的长期外籍教师也在逐年上升,为同学们丰富了校园生活。

草业学报的编委会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兰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授奖项目类别上取得重大突破,任继周院士被授予甘肃省 科技 功臣奖,王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被授予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此外,我校还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郑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年来,我校坚持“四个面向”,始终把肩负国家使命和 探索 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 科技 创新与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需求,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 科技 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校 科技 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持续产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为实现 科技 自立自强贡献兰大智慧和力量。

兰州大学获奖项目见下表

部分获奖科研成果(人)介绍

1. 科技 功臣任继周院士科研贡献简介

任继周院士于1948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1950年到西北工作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1956年,任继周光荣加入中国***。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首位院士。

上世纪50年代,6月飞雪,他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臭虫及各类毒虫同眠,甚至用杀虫剂溶液浸泡衣裤制作“毒甲”进草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高山草原站;50年代末,他提出草原的“气候-植被-土壤”综合顺序分类法,后发展成为可以覆盖全世界的草地分类方法,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之后,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为广大牧区采用;创立了全球统一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还建立了草地农业系统,提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三类发生因子群、三个界面、四个生产层、,在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建设和农业管理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提出了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等草业科学新学说;开展我国农业伦理学与农业系统发展史研究之先河。

他将丰富的科研经验“糅进”草业专业教学,立德树人,带出了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草业科学论纲》、《草业大辞典》、《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等专著18种。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省部级 科技 奖励。由于贡献突出,任继周院士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获“全国优秀***员”荣誉称号。

2003年,任继周院士指导河西走廊草种基地建设

2.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有机多孔材料的创制

课题组在实验室讨论问题

创制的LZU系列材料的样品展示、晶体结构及光学显微镜照

3.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平流层过程在亚欧大陆关键区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课题组从平流层过程切入、独辟蹊径,系统研究了全球和区域尺度平流层过程对亚欧大陆及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环境影响,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北极极涡持续偏向亚欧大陆并诱发冬季寒潮的新观点,突破了全球变暖无法解释冬季亚欧大陆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的理论难题;建立并完善了一个包括平流层大气的、相较于国际主流模式性能优异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为客观评估臭氧层演变以及人类排放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也为国内全大气层模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青藏高原进行了长期的平流层大气成分及气象要素连续观测,填补了国内高原平流层地基观测资料的空缺。项目研究成果为突破对流层延伸期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瓶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我国制定相关的污染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极涡偏移的概念图

团队合影

4.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湖羊选育扩繁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挖掘出湖羊在西北寒旱区生长、繁殖和泌乳等方面的种质特性,填补了该方面资料的空白,为湖羊“北养”和育繁提供科学依据;研发表型组测定技术与装置并进行表型高通量测定,研究湖羊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特征并挖掘其关键基因,填补羊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遗传参数的空白,筛选出26个有效分子标记并用于湖羊选育;选育出可以配套使用的高繁、快长湖羊新品系2个;率先开展湖羊与藏羊、澳洲白、特克赛尔杂交,填补相应杂交组合基础资料的空白,筛选出北方地区湖羊杂交模式并为低繁殖力群体高效生产找到新的技术路径;综合产量、品质、 健康 、效率及能氮转化等指标,确定北方地区规模化舍饲条件下湖羊适宜营养水平,筛选出无豆粕日粮配方,为良种配好料、豆粕玉米减量替代、减少碳排放提供营养策略;开国内肉羊联合育种之先河,建立全国湖羊联合育种大平台和协作网,建设和技术合作种羊场50家,用市场化手段建立湖羊选育扩繁利用体系,累计推广湖羊种羊65万只,扩繁湖羊180万只,将湖羊重点推广到北方8省区5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百万农户受益。使湖羊成为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种和舍饲的主导品种,有力地推动北方地区舍饲养羊母本升级换代。

湖羊高繁系带羔母羊

团队与羊场技术人员交流育种工作

5.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能谱CT的临床应用及技术创新

项目组历时十余年,立足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分期与分级分型、基因表达、预后及疗效评估等临床重大需求,通过将能谱CT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新冠肺炎及影像人工智能等的一系列研究,全面揭示了能谱CT的临床应用价值,极大地提升了能谱CT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评估能力,准确显示了病变的早期特征及细微变化,实现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融合及临床应用场景的拓展。研究成果二十余次在北美放射大会交流,并在国内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推广,通过培训实现了能谱CT扫描技术标准化及诊断规范化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治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 社会 效益。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显示组织深层次特征

周俊林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对能谱CT图像进行分析

(兰州大学)

据有关资料显示,《草业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为:

名誉主编:任继周(兰州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问:

洪绂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黄黔(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

李毓堂(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委员会)

刘更另(中国农业科学院)

石山(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许令妊(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

张新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子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牲兽医研究所)

祝廷成(东北师范大学)

主编:南志标(兰州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编:

胡自治(甘肃农业大学)

韩建国(中国农业大学)

王凌云(兰州大学)

编委(常务编委):

程序(中国农业大学)

高洪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牲兽医研究所)

郭振飞(华南农业大学)

韩建国(中国农业大学)

胡自治(甘肃农业大学)

祖元刚(东北林业大学)

黄文惠(中国农业科学院)

贾幼陵(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李建东(东北师范大学)

李向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牲兽医研究所)

李玉山(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镇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刘钟龄(内蒙古大学)

龙瑞军(兰州大学)

卢小良(华南农业大学)

卢欣石(北京林业大学)

南志标(兰州大学)

秦大河(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继周(兰州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益新(南京农业大学)

苏加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牲兽医研究所)

万长贵(兰州大学)

汪诗平(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王刚(兰州大学)

王凌云(兰州大学)

王宁(前宁夏农学院)

王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徐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许鹏(新疆农业大学)

杨中艺(中山大学)

云锦凤(内蒙古农业大学)

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

张知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张自和(兰州大学)

赵哈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朱邦长(前贵州农学院)

朱伟云(南京农业大学)

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宗锦耀(农业部全国草原监理中心)

ALLEN V G(美国)

FRAME John(英国)

CHU A C P(新西兰)

CLEMENTS R J(澳大利亚)

GOTO M(日本)

HODGSON John(新西兰)

SOSEBEE R E(美国)

关于兰州大学的院士们_兰州大学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