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里海简介及详细资料_土库曼斯坦港口

里海简介及详细资料_土库曼斯坦港口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5 09:58:02

地理环境位置

里海位于辽阔平坦的中亚西部和欧洲东南端,高加索山脉以东,制约著中亚巨大、平坦的土地。西面为高加索山脉,东北为哈萨克斯坦,东南为土库曼斯坦, 西南为亚塞拜然,西北为俄罗斯,南岸在伊朗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属海迹湖。里海表面约低于海平面27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为1025米。

里海卫星图像

里海经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可以到达亚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据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运河'计画未来将启动,直接连线黑海和里海,为里海沿岸国家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和制衡里海水位。

地貌

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北里海面积99404㎞ ,是海中最浅部分,平均深度为4~6米,在与中里海的分界沿线最深达20米。海底由单调的波形沉积平原构成。中里海面积137918Km (53,250平方哩),形成不规则盆地,西坡陡峭,东坡平缓。最浅部分--深度达101-140米的大陆棚--沿两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于水下塌方和峡谷而沟壑纵横。阿普歇伦暗滩为一沙洲和岛屿带,从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积约149,106Km 的南里海

盆地过渡的标志。一系列水下山岭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为一坦荡的平原,而里海最深处则在此。 里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所环抱,其他几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海区划分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达1025米。里海有岛屿约50个,面积约350㎞ 。

里海整个海域狭长,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320公里。面积约38.64万Km ,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Km )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积总和(24.5万Km )还大出51%。湖水总容积为7.6万Km 。里海湖岸线长7000公里。有130多条河注入里海,其中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和捷列克河从北太空上看里海面注入,3 条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里海中的岛屿多达50个,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体上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最浅的为北部平坦的沉积平原,平均深度4-6米。中部是不规则的海盆,西坡陡峻,东坡平缓,水深约170-788米。南部凹陷,最深处达1024米,整个里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积量达7.6万Km 。海面年蒸发量达1000毫米。数百年间,里海的面积和深度曾多次发生变化。里海为沿岸各国提供了优越的水运条件,沿岸有许多港口,有些港口与铁路相连系,火车可以直接开到船上轮渡到对岸。里海在这一地区交通运输网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中也具有重大意义;其优良的海滨沙滩日益被用作疗养和娱乐场所。

虽然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但是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与地中海连线,湖中也有多种海洋生物。

气候

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整个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区)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造成多变的气候。大气环流冬季以寒冷、明净的亚洲反气镟为主,而在夏季亚速尔群岛高压分支和南亚低压中心发生影响。狂烈的风暴与北风和东南风有关。

湖区纵跨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北里海虽属大陆性气候,但变化不剧烈;中里海西部气候温和,而东部则为干燥的沙漠气候;南里海属夏季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冬季里海的天气不稳定,气温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北部为-8~-10℃,南部为8~10℃。风向多变,而以东和东北风占优势。风力为5.5~10.7米/秒,中部有时可达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压控制,常有微弱海风向内陆吹,天气十分稳定。气温变化不大,7~8月间平均气温为24~26℃(75~79 ℉),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29℃,在太阳炙烤的东海岸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4℃。海上平均年降水量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东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大多降于冬季和春季。海面蒸发量很高,年蒸发量一般为1000毫米,南里海的东部和阿普舍伦半岛达1400毫米。

结冰影响里海北部,通常至1月份完全封冻,在很冷的年代,沿西海岸漂浮的冰可南达阿普歇伦半岛地区。

地质

里海与咸海、地中海、黑海、亚速海等,原来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过海陆演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变它们的轮廓、面积和深度。所以,今天的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并不完全由积水形成,地理学家称之为"海迹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岛屿

里海有50个岛屿,多为小岛。西北部的车臣岛最大, 其次有秋列尼(Tyuleny)岛、莫尔斯科依(Morskoy)岛、库拉雷(Kulaly)岛、日洛依(Zhiloy)岛和奥古尔钦斯基(gurchin)岛。

河流

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每年入海径流量为300Km 以上。伏尔加河、乌拉河与捷列克河--注入里海北部,它们合在一起的年水量达注入里海的所有河水的88%,其中伏尔加河入海径流量为256Km ,占里海总径流量的85%。苏拉克河、萨穆尔河(Samur)、库拉河及一些较小的河流从西海岸注入,提供7%左右的水量,其余水量来自伊朗海岸的河流。东部沿海地区则完全没有常流河。

水文特征综述

里海共有130条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径流量为300Km 以上。其中伏尔加河入海径流量为256Km ,占里海总径流量的85%。入海径流量有较大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直接影响着盐度和水位的变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较低,而硫酸盐和碳酸盐的含量较高。海水的盐度约比大洋水的标准盐度低2

3。中部和南部,一般为12.0~13.0,伏尔加河三角洲以外,盐度仅0.2。盐度的季节变幅常在0.17~0.21之间。

12月至翌年4月,北里海常有结冰现象,冰厚一般为0.5~0.6米,最厚为1米。在强劲北风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伦半岛附近。里海水域辽阔,烟波浩淼,一望无垠,经常出现狂风恶浪,犹如大海翻滚的波涛。

以水文特点为依据,通常将整个里海可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其间被许多岛屿和浅滩隔开。北里海,岸坡平缓,水深很浅,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为波痕状沉积平原,水量只占总水量的1%。中里海,依大高加索山脉的岸线多陡坡,东岸濒临曼格什拉克高原,较为险峻。底部,东为陆架,西为杰尔宾特海盆,深达790米;水量约占里海的1

3。南里海,海岸低平,东西陆架较宽,往西为洼地,是里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较大,约占全里海的2

3。海底沉积物,北里海多含贝壳的砂;中里海洼地多泥和砂质泥,东西两岸近海则多贝壳、砾石砂和粘泥;南里海深水区为泥和含有薄层硫化铁的粘泥,东西两岸边缘区为砂、灰质泥、贝壳和砾石。

水温

夏季,水面平均温度为24~26℃(75~79 ℉),南部水温稍暖。然而,冬季温差大,北部为3~7℃(37~45 ℉),南部为8~10℃(46~50 ℉)。东部沿岸地区深水上涌--盛行风活动的结果--也可导致夏季温度明显降低。

水温分布随季节和地区而不同。冬季,表层水温南北差异较大,2月北里海仅0.1~0.5℃,南里海可达8~10℃。夏季,温差较小,一般为24~27℃。水温的垂直分布也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北里海和中里海,水温几无变化,南里海在50~100米深处有温跃层。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处和南部海区,上下层温差较大。

盐度

因为水分大量蒸发,盐分逐年积累,湖水也越来越咸。由于北部湖水较浅,又有伏尔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盐度低,为0.2‰,而南部含盐度高达13‰。其平均盐度约为12.8%,但在窝瓦河口仅为1%,而在蒸发强烈的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却高达200。在公海,盐度分布明显一致;从海面至海底仅增加0.1~0.2%。里海海水与大洋海水的区别在于硫酸盐、钙和碳酸镁的含量较高--河流注入的结果--而氯化物含量较低。

水位

里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为2~3米,中部和南部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过1.5米。里海的水温,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温0℃以下。南部的平均温度为8~10℃,北部浅水区每年冰期2~3个月。里海的风增减水十分显著,伏尔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时风减水达4~5米,风增水也可达2米。

里海位于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之中,气候干旱,水分蒸发非常强烈。据统计,里海每年的进水总量为338.2㎞ ,而每年的耗水量则为361.3㎞ ,进得少,出得多,出现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会逐步下降。

1930年湖的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经缩小到37.1万平方公里了。

水位的长周期和超长周期的显著变化是里海最引人瞩目的现象。里海研究较吸引人的方面为依据考古、地理和历史方面的证据再现许多世纪中的长期水位变动。研究证实,里海水位变动幅度似乎从西元前1世纪以来至少达到7米。这些长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定水的补给(河流注入与降水)和损失(蒸发与流往卡拉博加兹戈尔湾)之间平衡的气候条件。

7~11世纪间,出现较低水位。里海19世纪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

1930~1957年间,由于伏尔加河上建水库,工农业过量用水,气候干燥等影响,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里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在90年代初,里海海面低于海平面27米。水位季节变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变幅可达33厘米。

水位下降是由于气候变化减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发--窝瓦河上建设水库加重了这一情况--也由于灌溉和工业对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则与导致窝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气候因素有关,该河若干年来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于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发减少也促成这一现象。

海流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从北向南运动,在远南发展为复杂模式,形成数股支流。海流在与强风相合之处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涛汹涌。在阿普歇伦半岛附近,风暴掀起的最 *** 浪高过9米。

海流主要为气镟性环流,各个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环流。北里海,伏尔加河径流入海后分成两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东流,在东北部形成一个小型的反气镟型环流。流速随风而异,一般为10~15厘米/秒,有强劲偏北风时,西部流速达30~40厘米/秒,最大可达100厘米/秒。中里海被一个大型的气镟型环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东南部,各有一个气镟型环流。因而,使里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为25~35厘米/秒,而东部则出现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约为10~15厘米/秒。

水位上升

里海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南岸属于伊朗,东、北岸属于哈萨克斯坦、西岸属于俄罗斯。在其西岸有个古老的卡斯比(Caspii)部落,故称共为卡斯比海(Caspii Sea)。由于它僻处内陆,不与大洋相连,故在汉语中称其为里海,就像杭州西湖中的里西湖一样,是根据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它长约1200公里,宽平均为320公里,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大小130多条河的河水流入。

里海因地处欧亚大陆的干燥地带,水的蒸发激烈,海面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小。据历史记载,1929年时里海的面积为42.2万Km ;1970年缩小到37.1万Km ,水位低于大洋平面28.5米,这应该是正常的现象。

但令人惊奇的是,里海的水位是不稳定的,它好像有周期性涨落的奇妙现象。自1830年以来,大约在一个世纪内,里海的水位呈上升趋势;但进入1930年以来,里海的水位又开始下降。为此,前苏联为使里海水位不再下降,曾于70年代末计画将西伯利亚的河水引入里海。

这个"河水逆流计画"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会弄乱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生态系统,结果计画没有实现。但过了20年之后的今天,里海水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上升了,而且如何处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灾难却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里海水位下降时期,其沿海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巴库的油田开采,斯姆卡托的石油精炼加工,舍甫琴柯包括铀矿开采在内的原子能电站等,都因里海的水位上升而受到影响。

1940年至1976年,是里海水位大幅度下降时期,但到了1978年又开始上升。据1994年11月29日俄罗斯《讯息报》称,里海的水位比1929年时高出了2米多,造成里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减少10%。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约有100万,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里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带。过去里海水位每年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却超过了40厘米,而且事态越来越严重,使该州的许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过著《鲁滨孙飘流记》般的生活。

里海水位上升,受影响最大的是东、西、北的俄罗斯地区,当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牵连。如位于里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儿原是鱼子酱的生产基地,由于里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没,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那么里海的水位为何上升呢

据阿斯特拉罕市水文水利研究所所长玛丽娅·米罗耶德娃女士说,里海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的变化或地壳构造的变动;海陆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等,但还未作出明确的结论。

里海水位上升至今仍是一个谜。

资源状况石油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始于20世纪20年代,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得到相当发展。采用钻井平台和人工岛开采海底石油。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西岸的巴库和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地区,以及里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产区。里海湖底的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

生物资源

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里海生物资源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约有850种动物和500多种植物;尽管对于如此浩阔的水体而言生物种类数量较低,其中许多物种却是其特有的。蓝绿藻和矽藻构成生物量最大的集团,还有数种红藻与褐藻。动物--一直受到盐度变化的极大影响--包括鲟、鲱、狗鱼、鲈和西鲱鱼;数种软体动物;以及包括海绵在内的其他各种微生物。约15种北冰洋型(如里海海豹)和地中海型物种充实基本动物。里海长期以来一直以其鲟著称,产量约占世界渔获量的4/5。在水位下降和随之而来的条件最有利的产卵场干涸的长时期内,鲟数量锐减。已经采取一些包括禁止在公海捕鲟及推行水产养殖在内的措施,以图改善这一状况。海豹业在北部海域得到发展。

矿物资源

里海含盐量高,盛产食盐和芒硝。从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提取硫酸钠一类矿物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意义。

沿岸景观海岸

北部湖岸低平,具有大量被乌拉河、捷列克河,特别是窝瓦河冲刷下来的冲积物质,这些河流的三角洲得到广泛开发。中部西岸多丘陵。大高加索山脉的山麓看似切近,但却被狭窄的海滨平原将其与海岸分隔开来。阿普歇伦半岛在那里伸入海中,巴库市坐落在半岛上,而就在其南面,库拉河与阿拉斯河的泛滥平原构成阿拉斯低地。里海西南岸和南岸是由兰卡兰和吉兰-马赞达兰低地的沉积物形成的,塔利什山脉(Talish)和厄尔布尔士山脉(Elburz)的高峰在内陆不远处耸立。里海南部东岸亦低且不太陡峭,由波浪活动造成的沉积物形成;被低矮的、多丘陵的切列肯(Cheleken)半岛和土库曼巴希半岛猝然打断。中部东岸大部地方陡峭,海摧毁了石灰岩的曼格什拉克高原和肯德尔利-卡亚桑(Kendyrli-Kayasansk)高原的边缘。这一地区最重要的特征是卡拉博加兹戈尔(Kara-Bogaz-Gol)湾,原为里海的一海湾,但如大潟湖似的形成港湾。

港口

里海在交通运输方面占举足轻重∶石油、木材、粮食、棉花、水稻和硫酸盐是被运输的基本货物,而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巴库、马哈奇卡拉、土库曼巴希和谢甫琴科(Shevchenko)是最重要的港口。它们还通过常规客运连线起来,而在巴库与土库曼巴希之间,铁路货运直接轮渡,无须装卸。

划界问题

问题由来

1991年以前,里海是平静的,那里没有争议,更没有冲突。因为那时无论按传统还是地理位置,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里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两国签订的条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条约,只有挂苏联和伊朗国旗的船只才能在里海航行。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里海地区不断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根据西方石油公司估计,这一地区有可能继海湾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能源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亚塞拜然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亚塞拜然附近的里海水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这三个国家坚持里海为内陆海,应依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对里海水体及海底进行划界,明确各国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范围。而伊朗、土库曼斯坦两国则因为附近水域油气资源相对较少,坚持认为里海是内陆湖泊,按国际法里海资源应当是沿岸各国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开采里海任何资源必须征得各国同意或经共同协商后方能进行。因此,里海之争说到底是围绕能源的利益之争。

伊朗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对里海进行划分,但和土库曼斯坦一起要求各国按各占20%的份额平均划分里海。这样便形成了以伊、土为一方要求5国均分里海,和以俄、哈、阿为一方要求按中心线划分里海的局面。

地缘政治使问题复杂化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过于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其能源供应安全存在隐患,因此它们对能源来源多样化的愿望使里海地区成为追逐热点。美国凭借同亚塞拜然的密切关系,一直竭力介入里海能源开发,主张里海是"海",这样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里海油气资源归阿所有,以便自己从中谋利。

在事关地缘政治的油气管线方面,有专家认为,用里海经伊朗到海湾的管线运送石油到西方和亚洲的石油消费国最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国不愿把控制权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罗斯在中亚油气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西方国家也担心自己能源来源多样化受俄牵制。因此,美国牵头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绕过俄罗斯但经济上极不划算的巴库-提比里西-杰伊汉石油管道,挤压俄罗斯的利益。

伊朗国内早有对里海重新划界不满的声音。有伊朗议员表示,当年伊朗与苏联各占里海50%,而今伊朗占20%水域的要求都难以得到满足,这让伊朗难以接受。

里海划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复杂问题,一时难以获得解决。因此,里海之争仍会持续下去。

里海法律地位问题政治声明

里海沿岸五国元首于2014年9月29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阿斯特拉罕签署有关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联合政治声明,该声明将成为里海法律地位问题公约的基础性档案。

俄罗斯、亚塞拜然、伊朗、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总统当天在阿斯特拉罕出席第四届里海沿岸国家首脑峰会。据俄罗斯总统府讯息,五国总统重点讨论了里海法律地位和安全问题,并签署了有关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联合政治声明,同时就水文气象合作、紧急情况应对合作,以及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里海海洋生物资源等问题签署协定。

能源争夺

里海周围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主管能源的部长20日在莫斯科举行铺设里海沿岸天然气管道 *** 间协定签字仪式,俄总统普京、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出席。普京表示,对于俄、哈、土三国和欧洲的能源系统来说,铺设里海沿岸天然气管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间观察家则指出,"沿里海天然气管道" *** 间协定最终得以签署,是俄哈土"三赢"的结果,更是俄在同美、欧能源博弈中所赢得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代表俄 *** 签字的联邦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说,"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建成并投入运营可提高里海地区能源的外运能力,"按照今天达成的协定,天然气年出口将增加200亿立方米"。根据管道建设进度计画,2008年年底将作出全部项目、投资决定。"沿里海天然气管道"途经土境内360公里、哈境内约150公里,然后与哈俄边境现有的"中亚-中央"管道连线。如加上现有天然气管道,2010年年底土俄间年天然气运输能力将达到700亿立方米。此后,随着原有"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现代化改造的完成,天然气年运输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能源专家认为,俄、哈、土关于"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协定的签署,是俄"能源外交牌"的典型展示。长期以里海来,欧洲国家为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与美国一道鼓励、支持独立国协的中亚国家推行"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在天然气领域,欧盟、美国加紧对土库曼斯坦这个里海地区重要天然气出口国的外交攻势,提供资金,帮助土勘探修建绕过俄罗斯、跨里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路线。而如今"沿里海天然气管道"是否修建的悬念不再,土对欧美"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铺设的兴趣大减。换言之,通过实现俄哈土项目,俄至少暂时消除了欧盟避开俄罗斯、染指中亚天然气的危机局面,从而使自己继续掌控欧洲天然气阀门。与此同时,土、哈等中亚国家也是该项目实施的主要受益者。土库曼斯坦能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远景储量为2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有土俄管道,年运量500亿立方米、土伊年运量100亿立方米,远远无法满足土确定的年出口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目标。土一直力图在里海能源博弈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希望跨里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早日启动。然而,多年无结果的等待让土明白,欧、美推动的项目不过是一个话柄,加之里海划分难题短时间无法破解,"跨里海天然气管道"建设计画被土束之高阁。而对哈来说,"沿里海天然气管道"经过哈境150公里,不仅可以赚取过境费,而且还能提高自身在里海能源争夺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里海是咸水湖吗

里海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与欧洲之间,东、北、西三面湖岸分属土库曼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共和国,南岸在伊朗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属海迹湖。

里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湖,那为什么又被称为“海”呢?从里海的自然特点来看,里海水域辽阔,烟波浩淼,一望无垠,经常出现狂风恶浪,犹如大海翻滚的波涛。同时,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从里海的形成原因来看,里海与咸海、地中海、黑海、亚速海等,原来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过海陆演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变它们的轮廓、面积和深度。所以,今天的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地理学家称之为“海迹湖”。因此,人们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湖称为“里海”了。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海。

里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所环抱,其他几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里海南北狭长,形状略似“S”型,南北长约120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千公里以上的湖泊。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湖岸线长约7000公里,面积371000平方公里,大小几乎与波罗的海相当,规模为亚速海的10倍,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积总和(24.5万平方公里)还大出51%。湖水总容积为76000立方公里。

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里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浅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达1025米。里海有岛屿约50个,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

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286.4立方万公里,其中伏尔加、乌拉尔和捷列克河约占90%以上。

里海位于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之中,气候干旱,蒸发非常强烈。据统计,里海每年的进水总量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则为361.3立方公里,进得少,出得多,出现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会逐步下降。

1930年湖的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经缩小到37.1万平方公里了。因为水分大量蒸发,盐分逐年积累,湖水也越来越咸。由于北部湖水较浅,又有伏尔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盐度低,为0.2‰,而南部含盐度高达13‰。

里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为2~3米,中部和南部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过1.5米。里海的水温,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温0℃以下。南部的平均温度为8~10°,北部浅水区每年冰期2~3个月。

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两岸的巴库和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地区,以及里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产区。里海湖底的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里海生物资海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里海含盐量高,盛产食盐和芒硝。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是大型芒硝产地。

里海地区航运业较发达。通过伏尔加河及伏尔加—顿河等运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但由于北部水浅,航运受到一定限制。在巴库和克拉斯诺沃茨克之间有火车轮渡。运输货物以石油为主,其次为粮食、木材、棉花、食盐、建筑材料等。沿岸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阿斯特拉罕、马哈奇卡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舍甫琴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克拉斯诺沃茨克,伊朗的恩泽利和托尔卡曼港等

近代发生过几次大地震

首先,我想给大家明确一点,准确地说里海是内陆咸水湖而不是海!

一万多年前,里海曾与黑海、地中海相连,海水彼此沟通。后经地壳运动,地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高加索山脉和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崛起,把里海与海洋分离开了,从而形成今日这个内陆湖。里海是咸水湖,平均盐度为1.1%~1.3%。虽然通常人们叫它里海,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内陆湖。

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位于辽阔平坦的中亚西部和欧洲东南端,西面为高加索山脉。西、北、东三岸分属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南岸属伊朗。南北长约1200千米,平均宽320千米。海岸线长约7000千米。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约有岛屿50个。面积约386 400平方千米,比北美五大淡水湖加在一起还要大出一倍多。里海湖岸线长7 000千米。有130多条河注入里海,其中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和捷列克河从北面注入,3条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里海中的岛屿多达50个,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体上为北、中、南三个部分。最浅的为北部平坦的沉积平原,平均深度4~6米。中部是不规则的海盆,西坡陡峻,东坡平缓,水深约170~788米。南部凹陷,最深处达1 024米,整个里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积量达7.6万立方千米。海面年蒸发量达1 000毫米。数百年间,里海的面积和深度曾多次发生变化。里海为沿岸各国提供了优越的水运条件,沿岸有许多港口,有些港口与铁路相连接,火车可以直接开到船上轮渡到对岸。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气候干燥,蒸发剧烈。

1930年后水位不断下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水位低于海面28.5米。大部水深不足100米,北线南深,最深达1025米。面积36.8万平方千米。平均盐度11—13‰。冬季北部水温0℃以下,南部达12℃。北部浅水区结冰期2—3个月。夏季水温26℃。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航运发达,以石油运输为主。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的巴库,俄罗斯的阿斯特拉罕、马哈奇卡拉,土库曼斯坦的克拉斯诺沃茨克和伊朗的恩泽利等。在巴库和克拉斯诺沃茨克之间有铁路轮渡。

湖底自北向南倾斜,湖中南深北浅,沿岸伏尔加河和 乌拉尔河 等130余条河流多于北岸注入。湖水中盐度因此差别极大,一般北部平均盐度小于1,而南部则高达13。湖区气候呈海洋性特征。但中亚内陆炎热干燥的干旱气 候又使湖区蒸发强烈,使里海湖面一直处于不断缩小的状态。近年来,中亚灌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各运河的开通,使注入里海的水量骤减。自20世纪起,湖面 缩减加剧。

1930 年湖面42.4万平方千米,1952 年为 39.3 万平方千米,1957 年为 37.1 万平方千米,到 1980 年已减至36.8 万平方千米,剧减的湖面已威胁到沿岸的良港。每年北部湖区有2个月的冰期,南半湖中终年通航。里海中鱼类资源丰富,主要鱼种有鲟、鲑、鲱、鲈、鲤等,沿岸湖滨有较大油田,盐类资源储量丰富,产食盐和芒硝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10大地震

1,1960年智利9.5级大地震

智利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发生里氏8.8级地震。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已经向智利和邻国秘鲁发出海啸预警。

美国地质勘探局资料显示,1960年智利曾发生过里氏9.5级地震,是1900年以来有记录的最强烈地震。

1960年5月21日~6月22日一个月的时间里,在智利发生了人类科学观测史上记录到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在南北1400公里长的狭窄地带,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主震为9.5级(矩震级MW)或8.5(面波震级MS),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这次地震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200万人无家可归,并引发了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地震期间,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

大震之后,忽然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约15分钟后又骤然而涨,滚滚而来,浪涛高达8-9米,最高达25米,以摧枯拉朽之势,袭击着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和乡村。那些幸存在广场、港口、码头和海边的人们顿时被吞噬,海边的船只、港口和码头的建筑物均被击得粉碎。然后巨浪又迅速退去,把能够带动的东西都席卷一空,如此反复震荡,持续了将近几个小时。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已经被地震摧毁成了废墟,又频遭海浪的冲刷。那些掩埋于碎石瓦砾之中还没有死亡的人们,却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死。太平洋沿岸,以蒙特港为中心,南北800公里,几乎被洗劫一空。

海浪以每小时6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侵袭范围远达夏威夷、日本、菲律宾、新西兰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以及遥远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在距震中1万公里的地方仍有10.7米高的巨浪。

到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岛波高仍有6到8米,最高8.1米。日本的本州、北海道等地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数百日本人被突如其来的波涛卷入大海,几千所住宅被冲走、冲毁,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15万人无家可归,港口、码头设施多数被毁坏。

中国沿海由于受到外围岛屿的保护,受这次海啸的影响较小,但在东海和南海的验潮站,也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海啸引发的汹涌波涛。

2,唐山地震(1976年),震级:7·8,死亡人数25万。

唐山大地震“震撼”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也许将其称之为“二进制”级地震

更为合适。因为当时16小时后的余震高达里氏7·8级,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3,印度洋海啸地震(2004年),震级:9·2,死亡人数:约22·8万人。

印度洋地震释放了相当于23000颗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同时引发了大海啸。

4,中国海原(1920年),震级:7·8级,死亡人数约20万人。

海原地震造成了河流改变方向以及山体滑坡,灾难蔓延至中国的七个省份。

5,日本关东地区(1923年),震级:7·9,死亡人数约14万人。

这场灾难造成的巨浪瞬间涌入东京和横滨等地区。地震使得当地住宅楼房几

近被摧毁。

90%的横滨建筑毁于此次地震。

6,土库曼斯坦(1948年),震级:7·3,死亡人数约11万人。

短短几分钟,强震就将阿什哈巴德市变成了一堆瓦砾。近1000名国际救援人员

困在土库曼斯坦展开救助而不幸丧生。

7,四川地震(2008年),震级:8·0,死亡人数约8万人。

地震造成了很多房屋的倒塌和8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8,克什米尔(2005年),震级:7·6,死亡人数约8万人。

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争端地区。数万人无家可归。

9,意大利墨西拿(1908年),震级:7·5,死亡人数约8万人。

地震同时造成了随后发生的海啸。海浪高达40英尺。

10,秘鲁(1970年),震级:7·9,死亡人数约7万人。

地震造成了80万人无家可归。

里海简介及详细资料_土库曼斯坦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