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高士奇后人与博仪皇帝的关系介绍_高士奇简介资料

高士奇后人与博仪皇帝的关系介绍_高士奇简介资料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5 09:58:42

君臣关系。

清朝历史人物高士奇,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两人甚至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到了溥仪皇帝这里,高士其的后人仍然是皇帝的臣子,只是关系并不像高士奇和康熙那样亲密。

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出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清代学者。早年家贫。康熙十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

高士其一生经历了什么?

高士奇最后的结局是病逝于家中。

高士奇和徐乾学是康熙时期的重臣,陈潢的仕途不如两位兄长,当然他也没辜负康熙的重托,与靳辅联手竭尽全力治理黄河水患,只可惜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

高士奇为人圆滑,诡计多端,心机深沉,他进入官场后一日七迁,成为御前行走,受到康熙帝的器重,高士奇这个人擅长揣摩别人的心思,特别是皇帝的,因为只有了解了皇帝的想法,官场上才能有他的一席之地。

康熙帝十分信任高士奇,到哪都带着他,即便高士奇有贪污之嫌,皇帝都没处置他,可见高士奇很受宠,最后他病逝于家中,寿终正寝。

简介。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瓶庐、竹窗,浙江钱塘人,高士奇是他们三人中最传奇的一个,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这三项他都赶上了。在剧中他一日七迁,可谓是荣耀至极。在现实中,虽不是这样,但是高士奇的一生用荣耀至极来形容也不过分。

在真实历史上他的出身寒微,自幼寒窗苦读,虽学富五车却只能靠教书糊口,凭借一手好字被明珠看中,后来明珠又把他推荐给了皇帝,高士奇从此声名显赫,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在剧中的他技能钻营,八面玲珑,在现实中他确实是这种人,又聪明,情商又高。

据传高士奇每次进宫都会带一包金豆子,出宫时却一颗都不剩,所以他在宫中的消息是最灵通的,在揣度圣心这方面康熙一朝就没有比他做的好的,康熙更是把他倚为知己。这样贴心的臣子谁不爱。

清朝有一大臣名叫高士奇他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他奇特在哪里了?

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户书香门第,他在少年时代兴趣广泛,聪慧过人,13岁就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他用7年时间修完别人要用8年才读完的全部课程。

1925年,高士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

1926年夏,转入芝加哥化学系。后来其姐患流行性疾病去世,在深感悲痛之下,他为把人民从疾病的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于1927年夏,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改读细菌学、公共卫生学,获得博士学位。

1928年,在一次实验中,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破裂,病毒进入了他的小脑,并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医生劝告高士其中止学业,立即回国休养。但高士其尽管每周都要发一次病,(发病时脖颈发硬,头往上仰,眼球向上翻,两手抖动不止。)但他还是坚持研究病毒、细菌,终于完成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

1930年秋天,高士其回到了阔别5年的祖国。这位海外游子是怀着满腔热忱归来的,而等待他的却是饥饿和失业。他曾在南京中央医院弄到检验科主任的差事,可连申请购置一台显微镜都得不到批准。后来他去了上海,住在一个窄小的亭子间,靠做翻译工作和当家庭教师来维持生活。由于经济困难,营养不良,他的病症加重了。这时,他与董纯才、张天翼、艾思奇等文化界进步人士有了往来。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介绍给他,使他在艰难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他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消灭害人的“小魔王”,必须先消灭社会上的“大魔王”。从此,他便用颤抖的手拿起了笔,以此为武器,奔向擒拿大小“魔王”的战场。

1933年,他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三个小水鬼》发表了。

1935年,他又发表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此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几年就写出了上百篇科普作品和论文,为中国科学文艺作品的诞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这个期间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本来,祖父给他起名为“高仕”,当他郑重地用起“高士”这个名字时,朋友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仕镆”两字的偏旁去掉,他认真地解释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1937年,高士其在“八 一三”隆隆的炮声中离开上海,前往延安。

1937年11月,身有残疾的他终于奇迹般地来到了宝塔山下。当毛泽东同志紧紧握住高士其的手,高声说出“欢迎你,中国红色的科学家”时,他觉得一股暖流直涌心间。

在延安,高士其的生命获得了新的力量,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写作、讲课,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而那里的医疗条件是很恶劣的,高士其的病情日益恶化,终于全身瘫痪。组织上全力挽救他的生命,派人护送他经重庆去香港治疗。此后,他辗转流亡于九龙、广州、桂林、上海、台湾,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一方面同疾病斗争,一方面坚持创作。诗歌《黑暗与光明》、《给流血的朋友》、《我的原子弹也在爆炸》等,科学论文《自然运动大纲》、《跃进三百年序》、《天的进行曲》以及《新科学与新民主》等,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1949年5月,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高士其经香港来到北平。在融融春色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他,并安排他住进了北平医院。

10月1日,他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庄严的开国大典。后来,他这样叙述当时的心情:“我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看到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在全国人民胜利的欢呼声中,我的病所给我的一切痛苦,都被胜利的风吹走了。”在北平平面胡同的一套房间里,高士其开始了新的创作生活。高士其的写作方式是很特别的。他瘫痪后,不仅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下肢僵硬脖颈歪斜,而且连说话能力也逐渐丧失,听力也很微弱。每创作一篇作品,他都要把阅读过的重要资料分析、整理,反复思考,在脑子里形成初稿。当秘书在他身旁坐下时,他便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腹稿,由秘书记下来。他说话的声音很低,发音也不清楚,秘书必须集中全部精力才听得懂。有时候遇到一个难懂的名词,他必须反复地说十几遍,或在纸上写半个多字,秘书才能领会。到后来,他干脆说不出话来,只能发出“嗯嗯”、“呵呵”的声音,得由秘书或妻子按口型“翻译”成文。就这样他一天天地都在写,每天只能写七八百字。写好之后,还要三番五次地反复修改。在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高士其就用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和科学小品、200多篇科学诗歌,汇编成20多本书,总计达500多万字。

高士奇不是正经科举出身,还犯不法之事,为何终身得到康熙恩宠?

清朝年间,有这样的一个人,此人名为高士奇,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高士奇每日进宫都要带一包金豆子,不久之后还因此而成为皇帝的宠臣。

出生贫寒,父母亲戚也非贵族高官,硬是靠着自己的才华,一步步的走向人生的巅峰。高士奇做这种事情,是窥探圣威,是会掉脑袋的。更何况,收买内侍,刺探皇家机密,一直是皇帝的大忌。但是富贵险中求,倘若不能更好的揣摩圣意的话,就无法获得皇帝的宠信,还有可能因为冒犯天威而出事。

因为知道康熙每日的作息,高士奇便可以将康熙经常看的书找出来,临时恶补,这样一来的话,康熙问他问题的时候,他都能够对答如流。时间久了之后,康熙便会很喜欢和他谈话的感觉,甚至能够从他们的交谈中获得一些灵感,对处理朝政之事有所帮助。

他可是贪污腐败问题!其实康熙早就知道,只是高士奇除了确实非常有才之外,就是有点贪小便宜,论威胁到朝野,高士奇还没有那个野心,这一点,也是康熙没有让他掉脑袋的原因!

高士奇从一无所有到后面的大富大贵,再到后来被康熙整回家,一棒打回原形,无处不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悠着点才能走得更远!不然,即使你在有才,位置在高,有一天也会有问题的!

在康熙一朝,有一位奇人,他出身贫寒,和功勋家族不沾边,甚至连正经科举出身的身份都没有,却能得到皇帝的恩宠,一跃成为朝廷里的大红人。他显贵后,收受贿赂,行不轨之事,皇帝得知后,第一反应不是怪罪,而是如何为他开脱。这个得皇帝如此宠爱的奇人,就是高士奇。

在清代想要做官,只有两条路,要不靠科举中榜,要不靠花钱捐官,要是既没有科举中榜的本领,又没有万贯的家财,基本上与仕途是绝缘了。高士奇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祖上是书香门第,据说是北宋“靖康之变”时,从汴京迁到浙江的。但到了高士奇这一代,除了还有个读书人的名头,家里啥都不剩下了。

高士奇的父亲是个穷学生,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但一直没有实现。康熙三年(1664年),高父想要北上到京师游学,一为见见世面,二为结识达官显贵。谁曾想刚到京师不久,高士奇的父亲就一命呜呼了。

两个人从浙江带来的盘缠本来就不多,处理丧事要钱,住房要钱,吃饭要钱,买书也要钱,高士奇一盘算,自己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了,再不想办法,这京师就待不下去了。

古代读书人想要赚钱,门槛最低的就是给人写文章和春联。读书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清高,认为抛头露面赚钱,那是丢人现眼,但高士奇管不了这么多,为了糊口,他只能在城里摆个小摊,给人写书信,逢年过节写个春帖子。在这个时候,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街上吆喝的穷酸文人,日后竟会成为皇帝的红人。

关于高士奇如何从一位街头卖字的穷书生成为朝廷里的太学生,没有一个详细的记载。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说是索额图推荐,亦有人说是明珠推荐,莫衷一是。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高士奇一定有贵人相助,否则以他的身份,进入太学只会被人赶出来。

但不论是索额图还是明珠,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高士奇能够得到他们的欣赏,并被推荐给康熙帝,说明高士奇确实有本事。

康熙八年(1669年),高士奇第一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一见到高士奇的理学文章便爱不释手,连连称赞。如此人才,怎可被埋没?康熙帝大手一挥,让官员在会试名单上加上了高士奇的名字。

不久之后的会试,高士奇两次都是第一。这其中到底是高士奇自己的文章写得好,还是有康熙帝的旨意,外人无从知晓。但毫无疑问的是,傍上了康熙帝这棵大树,高士奇想不平步青云都难。

康熙十年(1671年),高士奇进入国子监,留翰林院任职,在内廷中侍奉康熙帝。康熙帝经常召见高士奇,与他探讨文章和诗词。高士奇虽然不是正经的科举出身,但他知识颇为渊博,算得上一位“杂家”,天文、地理、经学、诗文、 历史 ,无一不通。康熙帝涉猎广泛,他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感兴趣,高士奇与他一拍即合,两个人相见恨晚。

七年,一个普通官员从县令升知州都够呛,高士奇却完成了从一贫如洗到国之重臣的跃迁。康熙帝为加强皇权,设置南书房掌管票拟,而高士奇就位列南书房官员名单中,并赐给他大内的宅子,让他住在大内当中。

朝中的其余官员不解,他们不懂,高士奇这个人既没有功名在身,也没有杰出的地方,他除了会写一手好字以外,一无是处。可大清朝里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何止千百个,为何就你高士奇能得皇帝恩宠呢?

确实,正如官员们不解的那样,高士奇没有特殊的本领,出身一般,他能够得到康熙的优待,一定有其缘由。其实,观察高士奇如何与康熙帝相处,原因便不言自明了。

有一次,康熙帝来到杭州的灵隐寺,寺院住持向他求赐匾额。康熙帝兴致大发,当即让人拿来笔墨华。但是康熙兴奋过了头,竟然忘了“灵”(“灵”字繁体字)字的繁杂,手一挥,写出一个大大的“雨”字。这一下子,“雨”字下面的“口”和“巫”就没地方写了。

康熙是个要面子的人,他自知出错,但不好承认,一下子僵在那里。气氛顿时陷入尴尬当中,正在这关键时刻,高士奇不动声色,在手上写下“云”(“云”字繁体字)字,并找机会上前给康熙看。康熙好歹也是个文化人,一点就通,他当即写下“云林寺”,尴尬随之化解。

这样的事情在高士奇和康熙帝之间是司空见惯的,高士奇擅于揣摩圣意,处处体谅皇上,总能在康熙得意时锦上添花,在他尴尬时解决问题。对于康熙帝来说,高士奇是他的体己人,他自然恩宠有加。

不过,高士奇的待遇还是惹来了太多人的嫉恨,他本人行事不端,也成为别人弹劾他的把柄。御史郭琇处心积虑,搜集了大量证据,向康熙帝举报高士奇结党营私,招摇撞骗,贪污受贿。要命的是,这条条罪状都有证据,高士奇一个都辩驳不了。

郭琇以为能把高士奇整死,但康熙帝哪里舍得杀这个体己人,他出面保住了高士奇,让他“休致回籍”。高士奇看似被贬,但不过是康熙保护他的一种方式而已。果不其然,不久以后,康熙就把高士奇召回来了。此后不论是西征噶尔丹,还是数次南巡,康熙都让高士奇伴在自己身旁。

康熙曾为赐给高士奇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这其中的关切之意,溢于言表,这在诸位大臣中都有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死后,极尽哀荣,康熙帝为他破格厚葬,让钦差大臣代自己主持高士奇的葬礼。康熙还亲自制写悼词,并赐予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清史稿》)

纵观高士奇的一生,实在是幸运的。他以文章入仕,平步青云,一生都得到康熙帝的优待,即便犯罪,依旧得以善终,难怪连《清史稿》都说:“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参考资料:

《清史稿》

《读书堂西征随笔》

高士奇后人与博仪皇帝的关系介绍_高士奇简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