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种德者必养其心”的前一句和出处_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的前一句和出处_种树者必培其根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20:23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出自《传习录》

[出处]: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释义]:

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原文]: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

然后根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种树者必培其根的下一句是什么

《闲情偶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非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

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

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文章赏析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后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一般人只把《颐养部》视为养生学著作。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黄强认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树者必培其根的下一句是“种德者必养其心”。出自王守仁的《传习录》,意思是说,种植树木一定要培育好它的根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另外,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在弘治十二年,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最早提出自我的修养如同种树这个比喻的是谁

种树者必培其根

这是王阳明的话: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那么怎样培其根呢?不是说要施肥除草,王阳明强调的是“于始生时删其繁枝”。也就是说,当树还是树苗的时候,就要把多余的枝叶剪掉。“种德”,培养德行的事也是这样,在小学的时候就要减少过多的爱好,不能兴趣广泛。他还特意强调唐诗宋词不要去背。原话是:“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除了唐诗宋词,什么画画、弹琴、舞蹈、武术等等,那都是不能学的。这王阳明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他自己学得一手好箭法,就不要人家去学了,怕别人占了先。连打仗都这样,那么厉害的宁王,他伸出两个指头就把人家捏碎了,害得人家皇帝都没有施展武功韬略的机会,要人家把宁王放了,重新来过。

是不应该这么说吧!王阳明自己也意识到了,接着说道:“我说这话,就是担心你们无中生有,尽做些无中生有的事情。种树,要悉心培育但不能揠苗助长。读书也是这样,首先要立志向,要一心只想着为善。树要裁枝,人要专心。”

就“养心”而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事物的真实性是在客观世界还是在我们的内心的问题。如果真实性不在内心,那养心是没有用的。唯物论者,不相信真实性在内心,所以他们不讲养心,也不讲道德,只讲实用,只求实效。而他们这是将真实性等同于具体性,认为具体的此时此地的存在,是最客观的,也是最真实的,谁知,此时此地正在消失,变为虚无。而下一个此时此地,没有留给他,留给了唯心论者。唯心论者相信真实性在自己的内心,从而,他们看到了下一个此时此地的存在,满怀信心的迎接着它的到来。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能树立“养心”之志。但如果不知道怎样“养心”,也是不能继续的。既然是养,那就得有养料才对,这养料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王阳明说“删其繁枝”“刊落”是不妥当的。只是应该量力而行,不能像饕餮那样,什么都吃进去。要学会触类旁通。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内心的真实性是不是还存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尽量排除“人欲”。凡是有别于思想普遍性(源于人文精神,或者说源于宗教信徒心中的上帝)的另类,任何在个人主观上的特殊的规定(亦即先入为主),都是“人欲”,都会遮蔽思想的真实性,都是应该排除的。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种树者必培其根”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中的话。对于“养心”通常的理解是: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但实际上王阳明将的养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

原文如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

然后根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奉献精神的栽花种树者什么意思

原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翻译: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出自:《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原文: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

不做奉献精神的栽花种树者的意思是:种植树木一定要将树木的根系先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一定要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出处:明代王守仁《传习录》。

原文节选: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

译文: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想要让树长大,必须在开始的时候将树木的多余枝干减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道理:

1、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讲的就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2、对于“养心”通常的理解是: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但实际上王阳明将的养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机关事务工作服务,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

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事业的美丽蓝图。

无私奉献和有偿回报并无本质区别。人做任何事都有目的,如果觉得无益就不会干。

直接的有益于自己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获得有偿回报;另一种是有偿回报在远期,就象种树会在将来收获果子一样;

间接的有益于自己的,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这样会获得群体的认同,进而在群体中获得地位,在群体活动中因此而得益;另一种是获得内心的满足与愉悦感,这也是一种获益。

“种德者必养其心”的前一句和出处_种树者必培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