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怎么备课写教案_怎样备好一堂课

怎么备课写教案_怎样备好一堂课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20:25

第一部分,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备课

一、首先要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1、什么是备课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

第一,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而为之”和“有心为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而后者是主动的。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教法钻研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才能做到“有心为之”。

第二,备课不是写教案。

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目前许多教师谈及备课时,表面上似乎关注的是备课,而下意识里却在谈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备课和教案的关系,不能为写教案而写教案。

第三,备课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

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还要想方设法驾驭教材,因为那只是个例子。在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教学仅仅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

第四,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如果我们要问学校里什么样的老师是最神奇的老师,一定有这样的“刚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刚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间便到了”。应当说,这些教师的确是很好地掌握了课程进度,时间安排似乎臻于完美,按照预期的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任务完成和达成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2、那备课是什么呢?

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地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教师讲授才有可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第三,备课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如果教师没有内化自己的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知识内化。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个体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是僵硬的,是没有感情的。活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首先对老师是新的,然后才能对学生是新的,这样才能避免课程结果是对知识的复制。例如,同样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效果自是各异。

第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进度,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是如此。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有专家指出,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内容,以至看起来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心应手。实质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备课的真谛。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要使这40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老师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也称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教师如何备课?一般而言,要做到“八备”:

1.备课标。这是备课的首要的、也是被一般教师所忽视的环节。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把握方向、要求。

2.备教材。做到以课标为导引,细研深读教材,熟悉内容,理会编写意图,抓住重难点。

3.备目标。即要研究设计三维教育教学目标,做到全面、具体、明确,可操作。

4.备学情。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心理、最近发展区等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5.备资源。教师要准备、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信息、教具及其他资源。对教材、教学进行科学及时的拓展与补充。

6.备方法。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教法要多样、有效,学法要科学、实用。教与学要有机结合。

7.备程序。即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结构及实施程序。做到过程顺畅,结构完善,突出重点,体现特点,重视实效。

8.备评价。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表现,教师用那些评价方法,怎样及时应用评价反馈的信息等等。

如何备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课前准备工作最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使教师知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该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教学。这样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已经是“胸有成竹”了。同时要使学生们尽快进入课堂状态,就意味着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应有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课上就有可能听不懂,因而失去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时间就会就此浪费掉。久而久之,也预示着学习的危机在不断地增加。因此,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保证。

1.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要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好课堂时间。当完成了教案的编写后,再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把写好的教案在头脑中回忆一下,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过虑,进而再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对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必要的。

2.课前侯课.侯课就是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用心地等待上课,这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认真地做好侯课工作后,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暗示学生该上课了,让他们主动地做好上课准备;其次,能起到调节自己情绪的作用,以便在正式上课时能用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学生;再次,能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他们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可见,对于课前侯课广大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还要在行动上得到真正的落实。

3.良好的精神状态

上课是积极的思维活动,除了学生应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之外,教师也应使自己的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新教材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会拓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4.调整学生情绪

教师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迁移到本节课上,是决定此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能否在较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迅速进入学习轨道,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前几分钟的课前热身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前奏。在课堂热身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小组比赛、即兴演讲、问题抢答、视频欣赏、歌曲演唱等。热身活动,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为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创造轻松、愉悦地学习氛围,也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引道学生准备

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既可起到表率作用,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督促学生做课前准备。用事实来说服教育学生,班级里那些学习拔尖的学生往往是课前准备最充分的学生,他们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反之,课前准备一塌糊涂的同学不可能有好的学习质量,榜样的力量是穷的,事实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

6.及时总结.

课后总结,既是对当堂课的课后经验进行了概括,也是对下一堂课的课前进行了准备。把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及时进行归纳记录,为以后的课前准备带来宝贵的参考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做到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不断地丰富、提升自,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强化训练,逐渐形成。而且在形成的初期会经历多次反复,然后才能逐步形成习惯,并伴随终身。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使学生明确学习新知前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坚持不懈地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就会形成学习“定势”,由被动的进行课前准备转变为主动进行,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如何高效地备课

1、深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简而言之,就是了解教材。原则上是一至六年级都要了解,重点了解本册的内容。A、通读全册教材,做好一学期的规划。教师拿到教材后,要认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编排意图,对照《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水平,确立一学期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整体制定课时计划,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特别是安排好集中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避免随意性,有的则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备而学。如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是5--6年级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通读全册教材会发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外,还要通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的相关内容和“口语交际”中的部分内容来体现,再如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证,教材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的学习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推荐了一些书目,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去落实,就需要学期初作出安排。教学中如何落实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整体考虑。B、要做好一个单元的备课。充分发挥教材单元对学生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教材是按文化主题来组合的,每单元在同一文化主题下,从课文到阅读链接到综合学习的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等,也都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来设计编排。

四、五篇课文在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语言,认识事物,教材在课后练习、阅读链接、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选择与形式设计上,围绕同一主题坚持从生活到文本又到生活的原则,注重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开拓儿童的生活范围、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这样每个单元从课内阅读-------课外扩展阅读-------实践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始终围绕一个文化主题。随着单元内容的,教材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认识空间,伴随着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课文组合,整体上给孩子认识的冲击,已远远超出几篇课文本身。因此,教师要在通读一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实每课的落角点和目标,整体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并从一个单元出发去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一个单元的教学更加丰富,也更加厚重,也使阅读、听说和写作真正做有机结合。一个单元的阅读链接、口语交际的话题、习作的题材内容等,要在教学实施之前安排好,便于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观点、素材、语汇等方面的即时积累。也就是在开始每一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之前,要先浏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要求,提前有计划的安排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有实效性。

2、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3、设计教法。设计教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什么是恰当?适合就是恰当,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法的设计。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备好一节课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1.了解本班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真正吃透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如何设计练习题,不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有层次性,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想到这节课那些同学学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好在课上作重点地辅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好,上实,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全班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

3、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

了解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口和关键。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存在的偏见或误解,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再创造,力求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

二、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确定好教学目标。

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当地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个环节上,要深入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和前后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什么联系,哪一个知识点最关键。只有抓住这些,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教学。

三、要备重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一堂课有灵魂。

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四、要备交点

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要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六、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本人的教学风格等特殊性实现有效的整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要,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写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误、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能为写教学论文提供题材,为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备好一节课,必须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合理科学的确定探究目标,灵活安排教学结构,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数学知识领域,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魅力。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力争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如何备好一堂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下:

一、钻研教材

第一步:读课文。

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

“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

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二、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完成了,是纸上的东西。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第二,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第三,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部分时间过长,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第四,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三、精心设计,写好教案

教案的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启发性问题、板书设计和课内外作业设计及处理方式。

备课即设计。通俗地讲,设计就是按一定的“计”来设立有关项目和有关程序。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在这里,“课”就是教学,“备”就是研究,因此所谓“备课”就是“研究教学”。

与一般的教学研究不同的是,它不是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它是研究一堂具体的课如何上,着眼于“如何行动”。因此更准确地说,备课就是研究如何行动。

怎么备好并上好一堂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该是每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在每节课上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能力,教师如何在不偏离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展开教学内容授课,备好一节课应做到: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研读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

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在反复研究课标后,再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在备课之前,阅读单元提示,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把这些搞清楚了,才好给所教的这部分内容定位,确定教学的重点。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在深入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一)是细读:教材上所有内容都要读,还要把与本册教材相邻的二册教材都要找来读一下,可以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今后学习哪部分知识的基础(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样你在教学时,就能把握住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可以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努努力可以摘得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补充拓展大量知识。

(二)是试做:复习题、练习题以及教辅材料上的题,都要亲自做。并且要求学生操作的自己也要先操作一遍,而且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学生,那样去做去想、去体会思维过程。这样你可以发现,哪些题有难度,需要你点拨提示,有哪些是变式题。如果难度过大,可以当堂补充个例题进行讲解,为学生课堂或课下作业扫清障碍。

(三)是深思:第一要思考知识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理清前后联系。其次要思考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上主题图的作用,想一想教材要通过这幅图达到什么目的。第三要思考重点和难点。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备难点,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材中蕴含一名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另一条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后面的东西。四是思考学生,每上完一节课,教师要明白这节课哪些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还有哪几个学生,某个知识点没掌握,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哪些知识掌握的扎实,哪些知识掌握的不扎实,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五是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都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自身特点、教学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通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五、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我们备课的重要依据,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只有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怎样分析学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了解学生很重要,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

①掌握目前学生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能力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

②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不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备起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③了解学生的举止和需要,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数学?

用什么方式了解学生:

1.课堂观察 ⒉问卷调研 ⒊作业 ⒋课堂练习 ⒌谈话。

④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

学生都会了,人们教什么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⑤学生不会怎么办

⑥学生出现了问题怎么办: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怎样搭建脚手架

1、用好素材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给学生独立操作、思考的平台

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六、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研读教学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考虑教学中各个环节,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注重反思。

反思是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在不断反思中经过多次修正、完善后才形成的。实践中,教师要有强烈的“优化”意识,针对自己拟出的“教学设计”文本要经过反复推敲、揣摩思考哪些资源可能更换、充实?哪些环节和问题可作进一步改进?经过课堂实践后,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缺憾,教师再通过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提炼、升华和融合。

吴正宪老师在“怎样备好一节课”的讲座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备课的四个关注:

1、我们要到哪里去?——设计教学目标

2、我们在哪里?——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3、我们怎么去呢?——写出教学设计

4、我们到了没有?——课堂评价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怎样备好一堂课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备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怎样才能教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6、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7、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也需要再接再厉。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回取长补短,争取做得更好,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在《》的学习中,我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蜀僧》,接着又听了执教教师的课后谈备课和专家的点评,使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和备课要备些什么,再联系自己多年的备课实践,我认为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也就是要写好教案。教案就是教学预案。根据专家的讲座和自己的实践,总结起来课时教学预案的编写包括六个内容: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考虑,但这三维目标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三维一体的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具体,要恰当。

2.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有的是一致的,有时教学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有时教学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所以教学重点难点有时要分开写。

3. 课前准备。就是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准备什么,我们都应该把它写在教案上,这样可以备忘。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最主体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设计是在设计教案时很重要的思考内容。学习方式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凭借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发展,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

5. 板书设计。教学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但板书不是死板的,僵化的,只因为这是预案,因此它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调整。

6. 教学反思(课后小结)。尽量做到每节课一小结,不断总结经验。同样反思的书写也不可流于形式,而应该结合授课内容和授课流程以及学生的课堂反映,总结出本节课的得失,并标明今后要加强的要点。教案有详案和简案。写详案、简案要因人而异,贵在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不要为了写教案而写教案。《秋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给人带来的欢乐,激发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教学难点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色,体悟文中蕴含的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小朋友,上一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许多生字新词,(出示黑板:白兔农田追逐一望无边郊外草地开心笑着喊着蚂蚱棉花几只)这些生字、新词还认识吗? (1)、指读词语 (2)、找一找轻声音节的词,多音字 (3)、选择其中的一个说句话二、精读课文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秋天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好吗?。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朋友秋游时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一)、第二自然段 1、你觉得秋天的天空怎么样?(美)美在哪里呢?我们读读课文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师生讨论:抓住“蓝蓝的、一望无边、有时像……有时像……” “蓝蓝的”对呀,秋天的天空真美,颜色是蓝蓝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再美一点; “一望无边”哦,原来天空是多么广阔啊,真大呀,真是一眼望不到边,谁能读好这个词?指读,真不错,你吧天空的广阔无边给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有时像……有时像……”嗯,秋天的天空真美,美在天上的白云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看,这天上的云朵就只像白兔,绵羊吗?这些飘动的云变化真多啊!在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这些云朵还在不断的变化着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联系平时所看到的来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4、句式练习(学生说到有时……完成这个句子练习) 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 小结:的确,秋天的天空多美呀!美在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多神奇!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多么广阔啊!那谁能通过朗读把秋天天空的美丽读出来呢?(指读课文)你读得真美,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试一下好吗?(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刚才感受到了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还有什么也很美呢?(田野) 1、分小组读课文自己学习讨论,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

2、学生交流 (1)、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对呀,田野里稻子金黄金黄的,这就告诉我们稻子是成熟了。) (2)、田野里,高粱火红火红的。(你看到了火红火红的高粱,秋天到了,高粱涨红了脸朝我们笑呢!那高粱也成熟了。) (3)、田野里,棉花白了。(棉花白白的,如果你看到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那你一定会替农民伯伯高兴,因为棉花成熟了,获得了大丰收。) 3、谁愿意来读读呢?(指读)你能想象一下稻田里这丰收的景象吗? 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 可以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

4、出示:田野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5、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老师还觉得,这些颜色不光美,还说明了庄稼成熟了,就要丰收了,大家肯定很高兴,所以读的时候还要——高兴点。真好,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美,秋天的田野是那么的美,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来到郊外游玩,玩了些什么呢?谁来读读课文?

1、指读第4自然段,思考:共有几句话?

2、指读第一句: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1)、读得不错!圈点“有的”读读体会,“亮开了嗓子”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看看图,小朋友还玩些什么? (3)、用上“有的”来说说笑朋友还玩了些什么。

3、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欢笑,大家(引读):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4、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秋游,秋天的天空和田野都很美丽,大家玩得很开心。让我们随着音乐再一起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好吗?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喊、追、逐 (1)、指读 (2)、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型 (3)交流方法 2、指导书写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3、课外找一找、读一读描写秋天的诗歌。 板书: 天空 美 秋游 田野 游玩 乐教学反思:2.专题二《怎样上好一堂课》中提到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请你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在《怎样上好一堂课》中提到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新课改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多项的互动,因此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关注学生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感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的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参与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学习源自于疑问,问题情境往往能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因此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问,让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情境中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蜡烛为什么会有半截?这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让学生带着求解疑问的心理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树立自信,鼓励敢参与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潜能你想有多大,就有多大。我们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点到一名同学读书,当他出现结巴的现象时,很多同学高举右手想代替他回答。我看到了他怯生生的眼睛,那是一双渴望理解和寻求帮助的眼睛,于是我带着他读了前两句之后,在我目光的鼓励下他读完了一整段,我给了他一个灿烂的微笑作为奖励。从此,课堂上再也没有人讥笑他结巴了,他也自信了很多,乐意举手发言了。可见,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大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获得成功,享受参与乐在学习活动中,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使每一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此要为“学困生”多创造机会,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使全体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去体验更大的成功。

二、鼓励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质疑的提问不同于其他定向回答的设问,问题不是预先定向的,而是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发现”的,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的质疑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才能启发学生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感,培养他们质疑和答疑的能力,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大问题,因此,应做好工作以下几个方面:(1).订出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2).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进步和快乐;(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加渴望学习;(4).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小学新课程的学科模块评价建立在学习过程评价基础之上,过程评价是近代课程发展的主要理念,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调控的重要性。教师日常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引导。

五、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他是怎样进步的?他都有哪些进步?等等,带着这些疑问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下一次再去看的时候,还会有进步吗?”“我要怎样做才能像小燕子一样进步呢?”等等,思路如泉涌般展开来。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怎么备课写教案_怎样备好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