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滥竽充数的道理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滥竽充数的道理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22:47

一、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二、滥竽充数成语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三、滥竽充数人物点评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一国之君识人不清?这与他 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在现代人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齐湣王: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

滥竽充数的简单道理 滥竽充数的道理是什么

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

实的能力和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真实的能力和价值,而不是依靠欺骗或假象来获得成功。只有真正拥有能力和价值,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成功。

诚实是道德的基石。南郭先生之所以最终逃走,是因为他并不诚实。在寓言中,诚实是一种必要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也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团队的成功需要每个成员的贡献。在乐队中,每个成员都吹竽,但是如果没有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混杂其中,整个乐队的表演就会更加出色。但是,如果南郭先生也学会了吹竽,那么整个乐队的表演就会更加完美。这说明了一个团队的成功需要每个成员的真实能力和贡献。

寓言故事的特点:

1、虚构性: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通常是虚构的,它们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为了传达某种道理或教训而创造的。这些故事通常以动物或虚构的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行为和遭遇来启示读者。

2、象征性:寓言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例如,鱼可能代表欲望,而网可能代表束缚或限制。这种象征性使得故事更加深刻和具有启示性,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3、教育性:寓言故事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和启示读者。这些故事通过讲述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结果,向读者传达某种道德、哲理或智慧。这些故事通常以小见大,让读者从简单的情节中领悟到更广泛的人生道理。

4、情节简单:寓言故事通常具有简单的情节,它们旨在突出核心信息或道理,而不是展示复杂的故事情节。这种简单性使得寓言故事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文言文滥竽充数的道理

1、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2、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道理

1. 滥竽充数的道理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他喜欢听声势浩大的合奏。

齐宣王贪图热闹,讲究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和气魄,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他会让手下人把所有的乐师召集在一起,合奏给他听。当时,齐宣王在宫廷里组建了一支拥有三百多人的乐队,专门为他吹竽。为了让他们吹得更带劲,乐队成员的俸禄也是格外优厚。于是,一时间,吹竽手成了齐国人人羡慕的美差。

在齐国的首都临淄城外,住着一个南郭先生。他没有什么固定的收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3862家里的生活很是拮据。当他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合奏的时候,觉得有机可乘,认为要抓住这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想尽方法托人找到了管理乐队的官吏,请求他把自己引荐给齐宣王。

当他见到齐宣王后,立即毛遂自荐,不忘自我吹嘘一番,说:“大王啊,听说您喜欢听吹竽,小人很愿意为您效劳,小人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但从小练习吹竽,也算是吹竽方面的高手。小人愿意将这一绝技献给英明的大王。”齐宣王二话没说,就留下了南郭先生。

其实,这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次合奏的时候,他就装模作样地摆出一副很会吹竽的样子。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南郭先生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却没有人发现他在弄虚作假。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传下话来,要三百多个乐师轮流来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吓得直冒汗,心想:看来是混不下去了,丢了饭碗事小,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怕是脑袋也保不住了。趁还没轮到我吹竽,赶紧溜了吧。于是,南郭先生连夜收拾行李,匆忙逃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便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滥竽充数”借指没有本领的人混在行家当中充数,有时也用于自谦,或比喻以次充好。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被人们讲了又讲,讽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骗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不能像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不懂装懂,而应该老老实实地练习,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2. 文言文——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评点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的启示和道理

滥竽充数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求真才实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败露。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会弄虚作假的话,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的。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滥竽充数》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君主齐宣王喜欢听竽演奏的音乐。于是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很大的乐队,每次演奏都要三百人。

南郭先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虽然他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别人也看不出来。

南郭先生终于千方百计地加入了这支乐队。每当乐队演奏的时候,他就学着其他乐工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奏着。由于他学得维妙维肖,所以直到齐宣王去世,他都没有露出破绽。

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虽然也喜欢听竽,但是他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后十分紧张,眼看就要露出马脚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担当不起!只好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逃离了皇宫。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滥竽充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