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名人的读书方法_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_名人读书的方法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7 09:53:53

你知道古代的名人是怎样读书的吗?和现代名人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呢?了解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对你自身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吧!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1、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观大略

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 务于精熟 ,而诸葛亮则 独观大略 。

务于精熟 ,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独观大略 ,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 观大略 读书法呢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 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2、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 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 不求甚解 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 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 不求甚解 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 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 尧典 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 不求甚解 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 提倡粗枝大叶 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 不求甚解 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 求甚解 ,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 对有的书就可以 不求甚解 ,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 不求甚解 ,等到需要 求甚解 的时候,再 求甚解 。

3、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耳读法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 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 耳读 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耳读法 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4、韩愈的读书方法:提要钩玄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 提要钩玄 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 提其要 ,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钩其玄 ,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 提要钩玄 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 要 、钩出其 玄 ,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5、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 八面受敌 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 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 八面受敌 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 诚读书之良法也。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 苏东坡用'八面受敌 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 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 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八面受敌 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的结论,岂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说到底, 八面受敌 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这是苏东坡运用 八面受敌 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个例子证明:用 八面受敌 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6、陆游的读书方法:有的放矢法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统地读书。用现代话来说,也就是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他从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陆佃 映月读书 的精神勉励自己,决心要有系统地读万卷书。

少年时,他攻读了大量古人的诗作;青年时,他从 上世遗文 至 先秦古书 都读了个遍,尔后,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历史重要名著。

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比如说,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学庵笔记》等著作,写下了有关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

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他为了实现自己抗击外敌入侵,报效祖国的宏愿,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他读《孙子兵法》一书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夜读兵法》的诗: 孤灯秋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7、朱熹的读书方法:循序渐进

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 曰:循序渐进 。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何谓循序渐进 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 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本书而言,则 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他还要求: 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 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 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 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 的效果。

名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名人读书的方法如下: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4、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5、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6、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渊明“会意”读书法、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顾炎武“三读”读书法等。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渊明“会意读书法、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顾炎武“三读读书法等。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4、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5、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名人读书方法:陶渊明:“会意”读书法、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吴晗:“摘卡片式”读书法、华罗庚:“厚薄”读书法、董遇:“三余”读书法、张溥:“七焚”读书法、郑板桥:“精当”读书法、顾炎武:“三读”读书法、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朱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1、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重点,去繁就简,独立思考。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2、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每次读书,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3、吴晗:“摘卡片式”读书法

凡遇有价值的资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一件事、一段话,并且记上出处。日积月累,卡片多了,就按照内容分类保管。他亲手整理了几万张卡片,把大量的资料储存起来,随用随取。

4、华罗庚:“厚薄”读书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分两步:第一步“由薄变厚”,即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比这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能学会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就是“由厚到薄”。

5、董遇:“三余”读书法

魏国大儒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便出去活动;雨天,不能下地劳作。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所收获。

6、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将抄写的文章投进火炉里。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7、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精”。

8、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三读”即复读法、抄读法、游读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又动手又动脑,强化记忆。顾炎武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方法。他从45岁开始了游学生活,做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

9、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籍,都有它的最精粹的部分,抓住了它再进行深钻细研,就能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学知识扎实深刻而不浅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观其大略”即提纲挈领地领会要点的读书方法。

10、朱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其精义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抓紧用力,舍得下苦功、居敬持志,要用心专一,敬于读书。

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两条。

1、毛泽东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辍,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是人们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2、鲁迅

少年鲁迅曾为自己做了个书签,上写“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鲁迅把它夹在要背诵的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等到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书全背下来了。

3、钱伟长

钱传长在提到学习方法时提出了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对所有知识不要背,而是要分析它的中心思想和结论,记住主要内容;第二是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了他自己满意的效果。

4、苏步青

苏步青说,对于学习,有些人了解得快一点,有些人了解的慢一点。我读的教学书、参考书也好,其他书也好,起码要读三遍,读到这本书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一清楚,我才把它抛了,算是成功了。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处当然也比较多,一生用不完。

5、朱熹

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一生勤奋好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八要”读书方法:要立志、要循序渐进、要熟读精思、要虚心静虑、要切身体验、要做迟钝工夫、要节节是疑、要钻进书本。对现在的学习者来说,仍然有借鉴作用。

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

一、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二、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扩展资料

常见读书方法:

1、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收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5、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名人读书方法摘录

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如下: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4、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5、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6、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含义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是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名人读书方法摘录如下:

1、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2、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3、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_名人读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