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亮剑中的赵刚怎么死的_罗瑞卿怎么死的

亮剑中的赵刚怎么死的_罗瑞卿怎么死的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7 09:56:48

《亮剑》书中的赵刚死因是在文革时期由于不肯参与迫害罗瑞卿将军被免职并遭到迫害,最后与妻子冯楠一起自杀明志。直至1978年平反,并且把四个子女托付给了李云龙夫妇抚养,后来很遗憾李云龙夫妇也在文革中双双自杀。《亮剑》电视剧中剧情是有部分改动的,所以电视剧中赵刚是没死的。

回顾一下赵刚这个人物人物背景,在都梁的小说《亮剑》的主角之一,赵刚就读与燕京大学,后来去了延安抗大学习,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之一。由于抗日战争爆发,遂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成为了386旅独立团的政委,在解放战争之后任华野11纵副政委。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进京工作并且在北京与冯楠结成夫妻,最后在文革时期受到迫害自杀。

其实关于赵刚的这个人物原型是由当时的开国少将刘有光和开国少将李震结合起来塑造的。

先说开国少将刘有光的人物背景吧,刘有光是河北景县窑上村人,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 一二 九 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36年被捕,在狱中转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刘有光投身抗日的事业中来,并且参加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从连政治指导员直到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这与剧中赵刚被派到独立团当政委的情形几乎是一致的,期间他先后担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总队第十一旅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岳抗日根据地反 扫荡 的战役战斗。

1946年升任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这与剧中赵刚的职务变化相吻合。剧中有赵刚做国军俘虏教育工作的情节,李云龙还向其借过解放战士。现实中刘有光在这方面也是有所作为的。在军营中推广了诉苦复仇运动,启发战士的阶级觉悟,并且成立了解放大队对国民党军俘虏兵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造工作,经过改造,不少国军士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1年,陈赓率叁兵团入朝作战,刘有光任叁兵团政治部主任。回国后,刘有光任哈军工副政委。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基本的背景当时情况与剧中赵刚情况都较为吻合故算原型之一。

再来说说李震,首先他的经历与赵刚更为相似,结局和赵刚同样是自杀身亡。

李震是在李震1936年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工作而被授予少将军衔的10人之一。,虽没有参加一.二九运动,但也在北平曾就读于大学新闻系并负责学运工作。抗战爆发后投身疆场。

1937年任山西平定教导5团指导员,1938年7月任冀西游击大队2大队政治处主任,1943年1月任129师386旅13团政委,政治背景说实话非常像,1949年2月王近山任2野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时,他是2野第12军副政委(政委也由王近山兼任)。两个人的关系和剧中的李云龙和赵刚的关系是一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12军副政委兼重庆警备司令部第1副政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兼管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3办公室。中共9、10届中央委员于1973年10月在北京自杀身亡。由此看来李震将军的经历大体与《亮剑》里所描述的相似。

在小编看来,赵刚的现实原型就像这两个人物的结合。如有不同看法可讨论交流。

19岁嫁罗瑞卿,一次自杀一次乳癌,百岁高龄仍在,8个子女皆栋梁

1、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

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

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2、左权

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

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

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到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

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

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

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军民。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

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 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3、孟起安

孟起安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9岁进私塾读书。

1939年冬结婚后,在蒋垛处馆教书。

1940年10月,参加减租减息斗争,成为蒋垛农抗***之一,后任五抗会主任。

1941年加入中国***,任蒋垛区委组织干事、组织科长。

1942年春,以塾师身份到江村发动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建立了江村乡党支部。

1943年夏,任姜南区区委书记,组织“二五”减租,开展惩奸运动。

1945年8月,调任蒋垛区委书记,组织发动了对地主的清算斗争。

1946年秋主力北撤,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

由于关节炎发作,行动不便,组织上让他暂时离职休养。

1947年2月,在邱西乡西后港,不幸被捕。关押期间,敌人软硬兼施,通过其亲友诱他自首,他宁死不屈,坚持狱中斗争。

2月21日,在姜堰东场上,他被绑在电线杆上,敌人用铁丝穿过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敌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广场(现姜堰中学内)。

一个地主举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几个家伙一起扑过去用刀乱戳,他昂首高呼:“***万岁!”倒在血泊中。

4、陈其美

陈其美,字英士,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读过七年私塾,15岁丧父,在一个小镇的当铺一共当了12年多的学徒,27岁到上海做了两年同康泰丝栈的佐理会计。

1906年春他29岁那年才在弟弟等的资助下东渡日本。在日本的两年他先后学习过警察、法律和军事学。同年冬加入同盟会,并且介绍同乡黄郛、蒋同志等入会。

和同时代的浙江籍革命党人相比,他出道较晚,与光复会也毫无渊源。那个时候的他并不出色,直到回国的时候仍是默默无闻,在孙中山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他之崭露头角是在1908年回国后在上海的活动。

1907年徐锡麟、秋瑾被杀害后,上海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挫折,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孙中山正面临危机,两广、云南的起义屡屡失败。

同盟会内部意见分歧,上层发生严重的分裂,光复会又重新自立门户。从1907年到1910年是同盟会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在这种困境下陈其美在上海重整旗鼓、打开了局面。

从空言渐进于实行,“党势为之一振”,因此引起了远在海外的孙中山的注意。他在上海网罗结交青帮作为羽翼,成为青帮在上海的头领:出入于酒楼、茶馆、戏院、澡堂、妓院,“多有党羽”。

创办精武武术学校,以霍元甲为总教师,吸收大批江浙资本家如虞哈卿、王一亭、沈缦云等加入同盟会:通过他们结交了李平书、朱葆三等商界闻人、社会名流,推动他们赞助革命。

从而掌握了商会、商团武装等,使同盟会在上海有了比较扎实的社会基础。他还先后办过《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又协助于右任创办著名的《民立报》。

(于右任在陈殉难后写下《哀社之友》一诗,有“霸气江东久零落,英雄事业自堂堂”的句子)。宋教仁、谭人凤、杨谱生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因为他在上海有社会基础,熟悉情况。

又是杨谱生的亲戚,就委托他为庶务,主持日常工作。这是陈其美崛起上海之初,孙中山说他“光复以前,奔走革命……其间慷慨持义,秘密勇进,数濒危殆,凡旧同志类能称进。”

5、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中国***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蒋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动摇。 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 “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

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

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我们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

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

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罗姓的名人有那些

本文来源公众号: 脑洞时史

郝治平,作为开国大将罗瑞卿的传奇夫人,一生贡献给了革命且从未有过怨言,与丈夫携手同行,为国家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时间似水顷刻而逝,100岁的高龄依旧健在,8个子女皆是栋梁。

郝治平是河南安阳人,1922年出生在漳河边上的一个乡村,虽然不是城里人,但郝治平的家境不错,她的父亲是信奉耶稣的富裕乡绅。

她出生后,父亲望着襁褓里的女婴,满心欢心。思考片刻后,为女儿取名为宾如。

郝宾如自幼就显出了聪慧过人的一面,父亲思想开通,见女儿很灵气,顶着旧习俗将她送到了新式学校去读书。

郝治平凭借着努力和聪慧,考上了开封省立女中, 是当时临漳县,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开封上学的女学生。

由此可见,从学生时期,郝治平就展现了与其他女子极大的不同,良好的教育也为后来她从事革命事业做铺垫。

到达开封后,由于郝宾如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她的父亲很快便嘱托了当地一个朋友代为照顾女儿,郝宾如也因此寄居在父亲的朋友家中,但这家的女孩子嫌她“土里土气”,瞧不起她。郝宾如便头也不回地搬到了学校的宿舍,尽管父亲的好友知道后“好言相劝”,她却依然没有选择回到他家,第一次表现出十分倔强要强的性格。

郝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郝治平 意为真正地为治国平天下尽自己的一份力。

凭着这样的精神,郝治平狠下心离开了家乡与父母亲人,毅然前往了延安,并在16岁那年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来到延安也就两个月的时间, 她的表现受到了上级的认可 ,被批准正式 加入了中国*** 。看着身边无数为国奋斗的同志们,她由衷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也相信自己能够以女儿身做到男人能做的事。

陕北公学的 学习结束 之后,郝治平又被组织上安排到 抗大继续进修学习

当时罗瑞卿已经是抗大的副校长了,她经常来学校给学员们讲课,罗瑞卿讲的课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郝治平清楚地记得罗瑞卿常说的一句话: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时间久了以后,罗瑞卿的英姿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瑞卿看到字条以后,第一次知道了“郝治平”的名字,他很欣赏郝治平的勇气,于是没有把她留在晋察冀。

有一次,郝治平在外面散步时,碰巧遇到了罗瑞卿,由于她认识罗瑞卿,就很自然大方地给他敬了个礼。

简单的聊天后,罗瑞卿终于把郝治平和当初给她留字条的女孩对上了,郝治平也在她心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这位女同志个头高,脾气也大。

到达太行辽县以后,在紧凑的革命活动里,两人逐渐变得熟悉,渐渐地罗瑞卿已经对郝治平萌生爱意。在有心人的撮合之下,1941年4月3日,两人表白心迹,结为了革命眷侣。

婚后的生活虽然甜蜜,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面对战乱。在抗战的这段时间,郝不仅是一名革命战士更是罗瑞卿的贤内助,他主动包揽家里的全部家务,并且尽可能的帮助罗瑞卿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即长女罗峪田就是在太行山出生的。当然,为了不耽误革命工作,孩子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老乡家。之后,夫妻俩更是经历了许多离合团圆,但他们始终彼此恩爱,不离不弃。

1945年,抗日胜利,紧接着解放战争爆发,时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的罗瑞卿工作繁忙,郝治平则主动请缨,到了华北野战军子弟学校,给战士们的孩子当起了老师。

虽然夫妻二人不能时常见面,但感情丝毫没有变淡。

新中国成立之后,郝治平成为了一位女警官,是我国首批女警官之一,她在岗期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公安部工作了10年。在公安部期间,郝治平先后担任过多次要职。 而罗瑞卿也在公安部担任重要的职务,两个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在生活中也温馨幸福。 1961年,郝治平被调到了总参工作。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罗瑞卿被授予大将军衔,郝治平也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1966年3月18日,不堪受辱的罗瑞卿登上所住楼房的三楼顶层,纵身跳下!虽然没有失去性命,不过却摔断了左腿。

为此,郝治平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愿同罗瑞卿划清界线也不愿出卖丈夫的郝治平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但所幸,她后来被人发现, 经过两天的救治,死而复生。

真是苍天有眼,这对患难夫妻,一个跳楼,一个吃药,都是在必死无疑的情况下,奇迹生还。

8年后,经历长时间的别离,郝治平终于要和罗瑞卿团聚了。可罗瑞卿刚吃了一种药,要三天后才见效,如果现在见面情绪太激动会影响药效。如此一来,他们只好三天后再见面。

三天后,郝治平打开房门,看到罗瑞卿坐在那里。虽然她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当看到罗瑞卿空荡荡的裤脚时,心里还是抽痛着,忍不住哭了。

在监狱的时候,郝治平就查出了癌症,郝治平悄悄地做了手术,当罗瑞卿得知此事后,心疼不已,痛哭了一夜

1978年,因为癌症,郝治平第二次动手术,因为不愿丈夫操心,保密工作做得极好,可罗瑞卿是什么人?在公安机关工作多年的他,岂会被妻子的小把戏骗过?

但他没有揭穿妻子善意的谎言,只是更加疼惜妻子

复出后的罗瑞卿,工作繁重,而他的腿伤,一直没好,考虑到今后还要让他担负重任,于是他决定到德国治疗自己的腿疾。

离开时,罗瑞卿告诉郝治平:“抗日那么艰难,咱们俩都过来了,还要怕一场小小的手术吗?”

越是没有做好准备的离别,接受的时候就越是痛苦。

手术之后,突发心肌梗塞夺走了罗瑞卿的生命。听到噩耗,郝治平久久无法平静,喃喃低语着:“是啊,大风大浪都扛过来了,可是你还是离开了。”

两天后,中共中央派专机将罗瑞卿的灵柩迎回北京,那一天,北京下着小雨,好似天空也在哭泣,好多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老干部都等在北京西郊机场,邓小平亲自到机场去迎接罗瑞卿的灵柩。

在机场,邓小平紧紧地握住郝治平的手,那一刻,他们的悲痛是相通的,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战友,他失去了自己的战友和国家的栋梁。

邓小平最初听到罗瑞卿病逝的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不相信,但他又不得不相信,他忍不住扼腕长叹 :“太不幸了,太不幸了,怎么会这样呢?”

罗瑞卿离世后,将郝治平一个人留在了人世间,幸好, 她并不孤单,因为两人结婚之后,孕育了6个子女, 她又和丈夫收养了一个女儿,罗瑞卿前妻还留下一个儿子, 这样郝治平其实是养育了8个孩子。她的八个孩子还可以陪伴在她身边,与她一起思念着丈夫。

对于这几个孩子,郝治平一直以来都非常严格,特别重视孩子的爱国教育。在家风如此优秀的家庭当中长大,这几个孩子无比优秀,继承了父母亲的优秀品质。

大儿子的专业是军工,在毕业之后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发, 后来事业上更是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核物理方面的著名专家。

其中,大儿子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之后,就老老实实从基层做起,不借助自己父亲的名气,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儿子和长女都继承了父母的志向,曾在军队锻炼过 ,有着坚韧的心性,都 被授予大校军衔。

三儿子主要投身于商界,曾经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读MBA学位,后来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公司。

次女罗峪书同为核物理专家。小女儿罗峪平,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后来在总参谋门诊部工作。其他的两个孩子也在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

如今,已经100岁高龄的郝治平已经成为少有的仍健在的大将夫人之一。

回首郝治平走过的人生岁月,她遇见了丈夫罗瑞卿,两人相互扶持相伴终生。生下的儿女也和他们一样,都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建设者,这些都是她生命旅途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革命先辈充满了为祖国献身的赤子情怀,这种情况不仅在他们自己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也在子女身上得以延续。那些为了信仰牺牲一切的悲壮故事,也被后人世代赞颂和流传着。

让我们一同祝福这位老人, 健康 长寿!

长征的感人故事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罗荣桓(1902-1963)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

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从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

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党代表。

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

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

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

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

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

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

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

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

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7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在辽沈战役中,他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

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人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一、显赫家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镇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钦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名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国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学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学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开国十大将军怎么死的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

3、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4、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5、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开国大将的传奇夫人,8个子女皆是栋梁,98岁高龄的她怎样了?

粟裕(1907-1984)

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

王树声 (1905-1974)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

许光达(1908-1969)

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六年加入中国***。

陈庚(1903-1961)

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

张云逸(1892-1974)

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

肖劲光 ()

湖南省长沙人。一九二零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二年转入中国***。

徐海东(1900-1970)

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

黄克诚 (1892-1974)

湖南省永兴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

谭政(1892-1974)

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

我与治平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结婚。婚后在太行山的岁月,确属艰苦难言的岁月,但也是我们感到十分美满幸福的岁月。

——罗瑞卿

01.总述

1955年授衔时,共有10位将军获得了大将军衔。如今他们已全都驾鹤西去。但他们的夫人,有些依然在世。比如说罗瑞卿大将的遗孀,郝治平女士,如今就自然健在,而且已经98岁高龄了!那郝治平女士如今怎么样了呢?当然,她早已退休。但她毕竟是共和国的首批女警官之一。所以,在前几年,趁着自己还能走动,她一直在为女性谋福利,在争取女性的权益。

延安相识未相知,太行始得互恋情。艰苦备尝开颜笑,生死与共爱更深。

藐视敌顽如草芥,只知工作与斗争。三十四年虽往矣,堪幸儿女已成林。

——罗瑞卿《忆往事书赠治平》

02.郝治平女士的爱情

1938年,郝治平女士进入抗大学习。当时的副校长,就是罗瑞卿。据史料记载,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其实是在一次集会上。当时罗瑞卿进行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郝治平坐在下面听着,感觉热血沸腾。她没想到,台上这个副校长的口才居然这么好。瞬间就对他产生了崇拜之感。据史料记载,罗瑞卿平时没有官架子,喜欢与学员们打成一片,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在这过程中,他也发现了文静又端庄的郝治平。

有记者问过郝治平女士,说你是什么时候爱上罗瑞卿大将的。但前者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只知道,每次看到大将来讲话,就觉得如沐春风。在大将离开时,她还与同学一起,绣了一对枕套送给他。从此以后,两人就熟络了起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罗瑞卿突然向她求婚,后者含泪答应了。至此,一对革命伉俪终于走到了一起。

谁说女子不如男?古时,花木兰、穆桂英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奋战沙场,建功立业。如今国难当头,人人有责,我也要做一名抗日的女战士,为打败日本鬼子尽一分力!

——郝治平女士

03.郝治平女士的工作

据史料记载,在以后的日子里,郝治平一直跟着罗瑞卿南征北战。

1955年,郝治平被授予上校军衔,从此,她开始以军人的身份,为祖国的军队事业做着属于自己的贡献。她是共和国警界的前辈,所以在军警界也是桃李满天下。各位,郝治平女尸如今依然健在。在小编看来,她和罗瑞卿大将一样,功勋卓著。他们留下的革命意志,如骄阳般温暖着我们;他们践行的光辉事迹,如春风般感动着我们;他们打下的万里江山,如母亲般哺育着我们。

亮剑中的赵刚怎么死的_罗瑞卿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