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不知道那是几十年代双人舞?_圆舞曲也叫什么

不知道那是几十年代双人舞?_圆舞曲也叫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7 10:19:00

华尔兹(Waltz),又称圆舞,一种自娱舞蹈形式。华尔兹舞曲,即圆舞曲也常被称为华尔兹。

华尔兹是舞厅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强的自娱舞形式,亦称圆舞。“华尔兹”一词最初来自古德文Walzer,意思是“滚动”、“旋转”或“滑动”。

华尔兹根据速度分化为快慢两种之后,人们把快华尔兹称为维也纳华尔兹,而不冠以“维也纳”三字的即慢华尔兹,它是由维也纳华尔兹演变而来的。作为三步舞的华尔兹,其基本步法为一拍跳一步,每小节三拍跳三步,但也有一小节跳两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

快慢两种华尔兹都以旋转为主,因而有“圆舞”之称。华尔兹因速度慢,除多用旋转外,还演变出多复杂多姿的舞步,其中有不少舞步在步法上与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的同名舞步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风格不同。再加四大技巧在华尔兹中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所以它被列为学习国标舞的第一舞种。

华尔兹舞步在速度缓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因有明显的升降动作而如一起一伏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和旋转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庄重典雅、舒展大方、又华丽多姿、飘逸欲仙的独特风韵。它因此而享有“舞中之后”的美称。

圆舞曲都是三拍么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 华尔兹 ,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圆舞曲的相关知识吧!

圆舞曲的概述

圆舞曲(德文:Walzer,又音译为 华尔兹 )有别于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它和 轻歌剧 (Operette)可说是19世纪民主化社会中,为适应一般群众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 轻音乐 。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 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所以有时也音译为 华尔兹 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圆舞曲的历史背景

当法国大革命于18、19世纪之交震撼着整个欧洲时,源于德国南部与奥国乡间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诸如 连德勒舞 (L ndler)、 德国舞 (Deutsche)、 旋转舞 (Dreher),逐渐地被引进城市,转变成文明社会中的 圆舞 或 华尔兹 。圆舞虽被适度地 文明化 了,然而它仍然保有着源自乡间的愉悦奔放的本质,以及刚兴起时尚被视为 有伤风化 的男女相拥的舞姿。无论如何,它终能逐渐取代了属于 旧时代 优雅高贵却显得矫揉造作的宫廷舞蹈 小步舞 (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调体现了 新时代 的精神;当时可供跳舞的咖啡馆、小酒馆或稍后兴起的大规模舞厅,王公贵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

当拿破仑征服欧洲的行动失败之后,欧洲各地的贵族为了重建新秩序而召开 维也纳和会 (1814-1815年)。据说开会的代表们与其说是在开会,不如说是天天在跳舞作乐。从和会期间一直到1848年革命事件爆发为止,这段所谓的 毕德迈雅时期 (Biedermeier),尽管处于梅特涅首相(Metternich)专制政体与严厉的警察制度箝制之下,艺术(尤其是音乐)却由于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而得以稳健地发展;而维也纳人的喜欢跳舞,使整个首都永远处于歌舞升平中。根据统计,当时维也纳的人口总数约二十万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场地可容纳五万人,也就是说,该市四分之一的人染上了所谓的 华尔滋病毒 !此 毕德迈雅时期 正是圆舞曲音乐的先锋蓝纳(JosefLanner,1801-1843)、老约翰 斯特劳斯(JohannStraussI,1804-1849)活跃的时期,而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 斯特劳斯(JohannStraussII,1825-1899)才刚开创他的事业,也就是说,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才刚要展开而已。

圆舞曲的代表作

小约翰 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 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 家。出生在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与其父亲约翰 施特劳斯同名。这里的 老 字和 小 字是后人加的。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 老 , 小 这么两个字。

蹦擦擦是什么意思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拍或拍,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 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圆舞曲,交响曲,进行曲,序曲等等有何不同?

用来指代跳舞。

经典的华尔兹舞曲(又称圆舞曲)就是三拍子,伴奏是一个低音强拍两个高音弱拍,听起来就是蹦擦擦蹦擦擦,虽然这个说法很恶搞但事实上华尔兹非常优美。

华尔兹圆舞曲是一种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

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女生说蹦擦擦,是指音乐节奏,也就是跳舞的意思,这个时候说明她心情很愉快,很高兴的样子。

爽歪歪蹦擦擦这都是年轻人的用语,意味着很开心,在某种事情上领他们感觉到心潮澎湃的感觉,发自内心的愉快,通常都会说爽歪歪,比如去某个地方玩,玩的特别的开心,当结束事感觉玩的特别的开心,然后就说爽歪歪,迟到没中失误的时候也会哟个到这个词句。

圆舞曲来自哪个国家

这是四种不同风格的音乐:

圆舞曲

又名华尔滋,也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十九世纪风行欧洲。它有快步和慢步两种。与同样也是三拍子的玛祖卡不同,它的重音一般都落在小节的第一拍上。也与同样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不同。以斯特劳斯的佳作《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圆舞曲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温文尔雅。不过必须明确,音乐不是数理,不是逻辑,这种区别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是绝对的。

交响曲

交响曲亦称交响乐,它是一种有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的大型器乐套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nia,原意为“一齐响”,最初是指不同的声音协和的同时发声,后来是指多声部的器乐合奏曲。规范化的交响曲体裁是由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意大利歌剧序曲按“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次序排列,这种形式是由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创立的。随后,这种歌剧序曲逐渐从歌剧音乐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会作品。

进行曲

进行曲是一种用节奏写成的乐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于群众进场、退场的时候,十七实际起,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当时的进行曲,曲式多为二步曲,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中段较抒情,以取对比,用偶数拍子,节奏明快,结构整齐。

进行曲的代表作主要有:《义勇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这些进行曲被广为传播。

序曲

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

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这一形式的序曲史称意大利序曲,又称交响曲,如G.B.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C.W.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创始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则包含壮严缓慢的引子(常用附点节奏)和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巴赫的 4首乐队序曲(又称组曲)是冠以法国序曲的组曲。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是格鲁克从事歌剧改革的目标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其后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格鲁克的这一原则。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L.van贝多芬的3首《莱奥诺拉》序曲、C.M.von 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R.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又进一步加强了表现剧情的功能。反之,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了为话剧写作序曲的风气之先。继起者有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H.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J.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

华尔兹、波尔卡和圆舞曲的区别联系?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圆舞曲也被称为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它是18世纪后半叶社交舞会上常见的舞蹈形式之一,19世纪时西欧各国开始流行。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像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出现以前,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舞曲。而圆舞曲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19世纪40年代便传遍全欧洲,并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圆舞曲(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波尔卡(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

不知道那是几十年代双人舞?_圆舞曲也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