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_御史中丞是几品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_御史中丞是几品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09:55:46

一、创建年代不同

御史:御史的创建年代是在先秦时期。

御史台:御史台的创建年代是东汉时期。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创建年代是秦朝时期。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创建年代是秦朝时期。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创建年代是隋文帝开皇二年。

二、地位不同

御史:御史在唐宋为从八品,明清为正七品。

御史台:御史台的地位低于六部。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秦汉为千石、唐朝正五品、宋朝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秦汉为副丞相,唐宋低于六部尚书。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品级低,为七品、八品、九品。

三、职能不同

御史: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御史台:御史台的职能是负责监察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职能是监察和起草诏命文书。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职能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百度百科-御史

百度百科-御史台

百度百科-御史中丞

百度百科-御史大夫

百度百科-监察御史

北宋时的御史中丞是几品官,具体负责什么

唐朝三品,明朝二品。在唐朝时期,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是从三品,后来升为正三品,而御史中丞是正五品上。在明朝,御史台的长官为左都御史,正二品,副长官为右都御史,正三品。御史台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执行监察任务。

礼部尚书、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枢密使、工部尚书、御史中丞、提点刑狱。它们官居几品?都有什

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元丰改官制后,无御史大夫,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宋代不象明清对官员具体分几品。御史台为监察机构不同于宋初的三省地位应该要低些。如果1品最大那估计御史中能算2品。

《鹤唳华亭》陆英当的御史中丞,究竟是个什么官?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管刑狱。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管官吏。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枢密使唐代宗永泰中始以宦官董秀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清常以枢密为军机大臣尊称。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运输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尚书的职位相等于现在的工业部、农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的最高行政长官。御史中丞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此官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提点刑狱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医这一概念。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清朝的中丞大人是什么官

《鹤唳华亭》里面第一集就是女主的父亲陆英要进京升职为御史中丞,太子太傅希望陆英成为太子新的依靠,剧中御史中丞就是御史的首领,位高权重。真实的历史中,这一个类似于现在国家检察长的官职,是如何顺利剥夺了本该属于御史大夫的权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御史的发展史。

一、西汉之前御史制度

史 ,在先秦时期是官职系统(或指一群官员官职的泛称),而且这个官职在先秦有悠久的历史。《尚书 金滕篇》载: 史乃册,祝 。《周礼 天官》 史,掌书者 ,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莫过于《汉书 艺文志》所说的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而 御 《周礼 春官》解释为 犹侍也,进也 。总之二字合在一起的 御史 可以理解为,作为 史 这个官职系统下的一个官职,职责就是奉掌文书以近侍君王。

御史早在甲骨文中既有所见,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认为,殷商的御史还会 似皆主祭祀之事 (《殷墟卜辞综述》)。社科院考古所的张亚初先生则认为殷商时代御史还会参与军事活动,之后张先生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周代金文《御史兢簋》、《淊御史罍》的研究,认为御史到了西周被剥夺了神职和军职的职权,变成专管文书档案工作的人了。碍于史料基础,虽然不能详细研究,但一般认为自殷商到西周,御史是大王或天子身边的近臣,主要就是记言记行。

二、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地位的跃进

随着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到了,御史也迎来了春天。春秋战国时期御史的本行还是记言记行,《战国策》: 秦王使臣献书大王御史 ,可见他还是负责图书文字工作。但是和以前不同的是,战国时代花里胡哨的诸子百家思想(民贵君轻、无为而治什么的)对争霸来说都是虚的,能提高国家实力才是实的,所以法家那套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最受欢迎。法家嘛,就得有法必依,以法治国,御史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还掌管图书,那自然对条文律令烂熟于心,所以御史们凭此优势开始跻身政治,由过去的仅仅作为一支会说话的笔,变成了君主身边的秘书,给君主解疑难困惑。

即将任职御史中丞的陆英

其次就是为了监察百官,君王赋予他们检察权、弹劾权。《史记 淳于髡传》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这段话将御史和执法并列,可见御史和执法坐在一条船上。

三、秦汉御史地位的顶峰

越是对法家思想崇拜,御史地位越高,按此推理,秦国的御史地位是最高的,因为秦国最信法家,法术势结合,讲究尊君抑臣、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为此就要压制百官,尤其是要压制百官之首 相国。秦代之前,相国地位之高不用细说,相国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刻威胁君权。这种情况和法家思想严重不符,所以要压制官员权力,为此就提拔了御史,御史的地位火箭式的上升。秦始皇统一列国时,御史就被赏赐 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直接将楚王的冕服赐给御史这些执法官了,可见其地位之高。

汉承秦制,以西汉的制度类推秦制一般是没问题的,《汉书 百官公卿表》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靑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 此时,过去的图书管理员(或者说会说话的笔),现在成了副宰相,三公之一,专司监察。北大的阎步克教授认为: (汉朝)诸多称 史 之官原有主书主法之重要责任,这便构成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的动力之一 (这个发展是)把 文史法律之吏 的群体,推上了帝国行政的中心地位。 秦汉时期御史地位可见一斑。

西汉御史体系正式建立,建立了御史大夫寺作为官署。其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体系。最顶端是御史大夫,其副职就是御史中丞,所谓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 (《汉书 百官公卿表》),再往下是御史。《汉书》记载当时御史有45人,俸禄600石,这45人中有15人称侍御史,负责在殿中供职。侍御史由御史中丞统领,作为内朝官员,此时的御史中丞派(侍御史们)已有脱离御史们的老大御史大夫管控的趋向了。

侍御史的首领御史中丞有专门的办公官署兰台,侍御史们的优势就是对法律的熟悉,对档案的清楚,所以凭此跻身皇帝近侍之列,负责皇帝的咨询工作;又凭借自己文学的优势,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和润色,跻身机要之列,参与决策过程。侍御史明显和一般御史有了区别,侍御史的首领御史中丞地位自然崇高。

三、东汉 三独坐 御史中丞

秦汉之制,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处理政务都应接不暇,哪有功夫管弹劾,所以作为御史本职工作的监察,御史大夫反而不多过问,此项职权慢慢就成了御史中丞的权利,御史中丞无形中完成了 以下克上 ,(当然更要的是怕御史大夫既有行政权又有监察权,我查我自己,权力太大)成为了国家检察长,御史中丞同时依靠侍御史首领的身份,获得了部分处理机要权,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到东汉时期,御史中丞、尚书令、司隶校尉在朝会时,别的官员都站着,而他们仨人专列而坐,时称 三独坐 ,此时的御史中丞完全成了最高监察的代名词,御史大夫这一真正的御史首领似乎被人遗忘。东汉过后,御史大夫在朝廷体系被提及的越来越少,完全成了空职,御史中丞真正成为了御史们的首领。

四、御史中丞的沉寂

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独裁倾向更严重,利用臣下制衡的倾向更明显,御史们作为皇帝的耳目自然发挥了不少作用,所以御史也被皇帝所重视。御史可以说一直活跃于朝堂之上,是所谓铁打的官职(官名各个朝代多少都有些变化,但御史这个官名却未曾改变)。

但是过去御史大夫就因权力太大而逐渐空职化,汉代之后,御史大夫不常设,设置也就是个荣誉衔,所以御史大夫可以说被排出在体制之外。现在御史中丞权势又上来了,树大招风,自然也免不了被削夺实权。东汉到元朝的历史,也是御史中丞实权缩小的历史。如宋代的御史中丞,权力就不大如汉代,其权力被严格限制在监察,决不能干涉枢机、参与决策。人尽皆知的司马光就曾权知御史中丞,当时司马光的职责就是弹劾、反对。他不能参与新法的制作给新法提出建议,所以只能以自己的职权来反对新法的实施。

元朝统治者出身少数民族,可能对过去中原王朝那一套牵制制衡不太理解,到了元朝御史中丞迎来了第二春,中丞的权力名至实归。元朝权臣伯颜就曾任御史中丞,独揽朝纲,权势极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曾设立御史中丞,明代第一任中丞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但随着明朝体制大调整,御史台被改为督察院,首长御史中丞一职也被分为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二职,御史中丞算是在体制内实际消失了。但是,作为一种美称, 中丞 二字还留在明朝官场。明朝地方的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之责,官职正三品,类似于御史中丞,所以一般称他们为某某(姓)中丞。

文史君说:

话说明代体制更重监察,以防止官员贪腐。所以设立了更多类别的御史,如巡按御史、河道御史、巡漕御史等等。回到剧中,陆英马上就要升任御史中丞了,但是在这关头,儿子却卷入了考场舞弊案。陆英凭什么作为太子党的骨干?陆英能成为萧定权的老师离任后太子的新依靠,就是靠着御史中丞这个国家检察长的职位,弹劾百官、风闻言事、肃正纲纪、权利极大。齐王夺嫡不符合国家礼制、法制,御史中丞这些言官们必然积极反对,这就是齐王夺嫡路上的巨大障碍,所以想在法理上夺嫡,就得把监察系统换成自己人,至少不能妨碍自己。可能太子的老师也是看准这点,才把陆英提为御史中丞的吧,以御史中丞的职权完全可以镇压住中书令等齐王党。虽然陆英下场不怎么好,但是也可以反映齐王党急于弄死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嫁祸太子,同时不也是忌惮御史中丞这一官职嘛。

《智者刘基》之七 职位:御史中丞有多大

中丞是明清时期对巡抚的尊称,巡抚掌管一省的军政、民政,也被称为抚台、抚军,一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

之所以称为中丞是因为右副都御史相当于秦汉时期御史台的副职御史中丞。藩台指的是布政使司,布政使掌管一省的钱粮、人事,官阶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长。臬台指的是按察使司,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刑名,官阶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

御史中丞的发展

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

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废。

在我们中国,人们对某人当什么官是比较感兴趣的。刘基都当了什么官?他最大的官是什么?

在介绍刘基的做官情况之前,先简单交代一下中国古代的官品,也就是职事官员的行政级别问题,好让大家对刘基在不同时期的地位高低有个比照。在古代,“品”是职官制度中最常见的表现官员地位高下的标志,一般分为九品。在隋代和元、明、清三代,每品分正和从,按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等为序,直到正九品、从九品,共九品十八个品阶,文武一致,整齐划一。

刘基的做官情况,我准备分入明前和入明后两个阶段进行介绍。

入明前的,我用立表的方式予以罗列。下面就是:

1336——1340年(二十六至三十岁):

江西高安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或县长助理,正八品)。

江西行省掾史(省里长官属吏,管文书档案什么的,正八品)。

1348年(三十八岁)

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副提举则相当于教育厅的副厅长,从七品)。

行省考试官(临时性官职,负责某次行省乡试)。

1352年(四十二岁)

浙东元帅府都事浙东元帅府,管庆元(宁波)、衢州、婺州(金华)、温州、台州、处州、绍兴七路军旅事务。都事负责收发文书、鉴印,稽察缺失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事务长,从七品。

1357年( 四十七岁)

行省枢密院经历(战争时期设立行省枢密院及枢密分院,分掌一方军政。经历的职责是掌管公文,把帝王的诏令向下宣告,把下面的意见向帝王报告,从五品)。

1358年(四十八岁)

行省郎中(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初任第一年的称郎中,满一年的称著作郎,第三年的称侍郎。郎中从五品)。

入明后,刘基到底任了什么职,当了多大的官,说法很多。有说刘基当过宰相的,也有说刘基只做了个小不点儿的官的,分歧实在够大的。下面,我将事实扼要地罗列一下,好让大家心中有个数。

在朱元璋麾下的前五年,刘基一直作为运筹帷幄的谋士,没任什么官职。当经过鄱阳湖之战等战役消灭了枭雄陈友谅后,朱元璋他们就开始了制度的建设,要为以后的新王朝做准备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基就做起了朱元璋的官来。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开始,朱元璋置太史监,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至正二十七年的十月,朱元璋置御史台,改太史监为太史院,任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院史。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四月,朱元璋重新发了个《授御史中丞诰》,诏诰刘基为御史中丞,因为,前述为吴王的御史中丞,今为明朝的御史中丞,所以需重新诏诰。这时,刘基已不再担任太史令一职。而御史中丞这职务,除了中间一小段的时间有间歇外,刘基直到退休前的六十岁时还在当着。洪武三年,刘基兼弘文馆学士。

对以上这些官职,一些读者可能会看不太懂,我来解释一下。太史令或太史院使是太史监或太史院的长官,太史院专掌推算历法、观测天象诸事,太史令就相当于今天科学院的院长。弘文馆掌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沿革诸事,弘文馆学士就相当于今天社会科学院的院士了。

刘基一辈子当得最大的也最有实权的官是御史中丞,我想作个详细一点的介绍。

监察系统的主官一般都以御史为名,这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大特点。御史台是个监察机构,御史中丞是这个机构里的主要负责人。这御史中丞,历史上或为御史台的正职,或为御史台的副职,其品秩有正一品从一品的,也有正四品正五品的,情况非常复杂。那么,刘基的这御史中丞到底是第几品呢?是正职的呢还是副职的呢?

我要告诉大家:刘基的这御史中丞是正二品,却是个副职。

《太祖实录》说:“(吴元年十月壬子)置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以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

其实,御史大夫的职务乃文臣之职,汤和、邓愈都是武臣,他们仅是享其尊荣的虚衔而已;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理过其事,比如汤和,在任御史大夫的第二天就被敕命为征南将军,统领江南诸军讨伐台州的那个海盗方国珍去了。因此,实际上是刘基一直在主持着御史台的工作,等于是御史台的第一把手。

还有,正二品也是个很高的职位啦,所以《辞海》说:“刘基,字伯温,明初大臣”。那刘基的正二品这个品阶到底相当于现在官员的哪个级别呢?我们可将现在的官员行政级别分为五级十等:

1.国家级正职: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等;国家级副职:如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2.省部级正职:如中央各部部长、各省书记、省长等;省部级副职:如中央各部副部长、各省副书记、副省长等。

3.厅局(地)正职:如地级市的书记、市长等;厅局(地)副职:如地级市的副书记、副市长等。

4. 县处级正职:如各县的书记、县长等; 县处级副职:如各县的副书记、副县长等。

5.乡科级正职:如县局机关的局长、乡镇书记、乡镇长等; 乡科级副职:如县局机关的副局长、乡镇副书记、副乡镇长等。

据此比照,刘基的御史中丞相就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副职,是副总理级的人物,最最起码,也是个正部级的人物。

还要补充一句:刘基当然是有宰相才器的,但他并没当过宰相。有人说朱元璋是想让刘基当宰相的,刘基为了避祸,硬是推掉了;也有人说朱元璋根本就没想让刘基当宰相的意思。具体情况到底怎样,我们是搞不清楚了。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_御史中丞是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