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_洪涝灾害的原因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_洪涝灾害的原因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10:02:45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1、水利工程措施

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水土保持措施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扩展资料:

洪涝灾害防治之水利工程特点:

1、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单项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

水利工程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是紧密相关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地、综合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为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

2、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规划设计时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充分估计,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

3、工作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根据每年水文状况不同而效益不同,农田水利工程还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影响面广。

5、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

百度百科——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起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洪涝?

灾害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简称雨洪。

2、山洪:是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涝灾又有内涝和“关门涝”之分。内涝是指超强度的降水来不及从河道中排出,形成积涝。

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

一 、涝害的影响因素

1、天气形势:副热带高压外围冷暖空气交汇相持的锋面附近和沿海台风登陆时常带来大暴雨造成水灾。台风深人内陆减弱为低气压后仍可形成特大暴雨。

2、地形:迎风坡山前平原是多雨带,汇水面积大而出口小的扇形平原下游排水不畅易积涝,山前冲积扇缘洼地和沿江平原低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易发生湿害和沥涝。

3、土壤质地和结构:黏土和存在坚实犁底层或夹有不透水层的土壤易积水成涝。

4、技术因素:在低洼或黏性土壤上种植不耐湿涝作物,水田和旱地相间使地下水位抬升,都可能人为加重涝害。

5、作物种类与发育期:水生作物最为耐涝,谷子等耐旱作物较不耐涝,玉米吐丝期最为耐涝,但苗期极不耐涝。

6、社会因素:人们盲目在山区伐木垦荒导致水土流失加重;人类在湖区库区围垦,削弱水体调蓄功能;水利设施多年失修废弃等都可能加重涝害。

二、 洪涝的防御与减灾对策

1、防御大江大河洪涝:制定防洪规划和设防标准,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和基础建设,建立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实施防洪、拦蓄、疏浚、排涝等重大水利工程,多方集资开展洪水保险。加强河道整治,堤防建设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可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灾害的机

2、山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多植树、多绿化,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乱砍乱伐,从根源上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3、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提高排涝和耐涝能力。

4、调整农业结构,选用耐涝和适应多雨环境的作物品种。

以上是关于洪涝灾害起因的一些介绍,以及如何去预防洪灾的一些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欢迎补充。

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洪涝灾害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包括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

一、降雨过多

大量持续降雨是引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降雨量超过地表的渗透和排水能力时,地表无法迅速排走雨水,导致积水形成洪水。

二、地形和水系

地形对洪涝灾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山区容易发生山洪灾害,河流纵横交错的平原地区容易发生涝灾。地势低洼的区域,如河口地带和湖泊周边,也容易积水成灾。

三、土壤类型和含水量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和保水能力不同,决定了地下水位和地表水的积渍情况。黏土质地的土壤较难渗透,容易发生积水和涝灾。另外,如果土壤中已经饱和含水量高,降雨再加重,也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

植被的覆盖状况对水土保持和防洪减灾起着重要作用。大片森林、草地和湿地能够吸收雨水、调蓄水分,减缓径流速度,降低洪涝风险。相反,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草地和湿地,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泥化现象,会增加洪水的暴发和冲击力。

五、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开发建设、违法填海、随意破坏自然河道等都会改变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水体排涝能力。此外,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护岸设施缺失、地下管网堵塞等也会加剧洪涝灾害的程度。

拓展知识: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强降雨和暴雨等,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河道堵塞:河道中的漂浮物、垃圾和水生植物等会阻碍水流,导致河道狭窄、淤积和堵塞,增加洪水风险。

水库蓄水管理:水库蓄水过程中的放水控制不当或突然泄洪,也可能引发下游的洪水。

土地沉降: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下资源,导致土壤沉降,使地面相对低洼,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总结:“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降雨过多、地形和水系、土壤类型和含水量、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等。了解和控制这些因素对减轻洪涝灾害有着重要意义。”

洪涝的成因

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1、气候上,东部季风区多为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大。

2、地形上,地势低平(洼),不利于泄洪;河流上,滑坡、泥石流、河道弯曲,河床淤塞,纵向坡度小。

3、东部季风区以耕作业为主,水田多且被密集的水网分割得破碎。

洪涝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围垦湿地,采挖河沙,毁坏堤坝,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洪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其成因包括天气因素、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一、天气因素

1.降雨量:大范围的持续降雨是引发洪涝的主要天气因素之一。当降雨量超过地表或河流的排水能力时,水体无法迅速排放,导致水位上涨并形成洪水。

2.强降雨和暴雨: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或暴雨会导致大量水源快速注入江河湖库,使其水位急剧上升,引发洪涝。

3.暴雨与山洪:在山区,暴雨往往会形成山洪,因为山坡上的土壤无法迅速吸收和滞留降下的大量降水,导致水流迅速流动,产生洪涝灾害。

二、地质因素

1.地形地貌: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的区域容易形成洪涝。例如,河流平原和沿海低洼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容易出现积水和洪涝。

2.水文条件: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的地区,容易导致降雨后水分无法迅速渗透或排放,造成积水和洪涝。

3.河流改道和河床淤积:由于河流改道、河床淤积等原因,河流的排水能力减弱,容易造成洪涝。

三、人为因素

1.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沥青、混凝土覆盖了自然地表,导致降雨无法迅速渗透,使得大量降水集中在城市中,增加了城市内部的洪涝风险。

2.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导致排水系统不完善,地下管网堵塞等问题,使得城市排水困难,容易引发洪涝。

3.过度开垦和环境破坏:过度的农田开垦和森林砍伐导致了地表植被减少,土壤保持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涝发生的概率。

总结:

洪涝的成因包括天气因素(降雨量、强降雨和暴雨)、地质因素(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河流改道和河床淤积等)以及人为因素(城市化进程、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度开垦和环境破坏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洪涝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丁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措施:

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问题二: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由于只有一个出口,泄洪能力有限.一遇暴雨,形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

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

3、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达到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填减湖泊,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 0.5℃ ,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问题三: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水系、植被)

治理措施:

⑴加强防灾措施的宣传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⑵建立和健全雨量观测和预警预报机制;

⑶采取生态、工程和非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

问题四: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沼泽地形成的原因分析? 5分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关于河流的治理措施的分析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第一例:我国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对策。

①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水系特征 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文特征 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气候特征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b.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②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第二例:试分析长江洪灾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a.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b.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c.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第三例:淮河易产生洪涝的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上游支流多,流量大;下游无天然入海河道,排水不畅。措施:开挖新的入海河流(或: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修建泄洪区)。

第四例: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②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由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沼泽成因分析:纬度(海拔)高,气瘟低,蒸发弱;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冻土发育。

第一例:我国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分布广泛;水系发达,有凌汛现象。

第二例:俄罗斯西伯利亚沼泽形成的原因。

问题五:当地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降雨量大,雨季长

河流汛期长

多台风灾害

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灾损大

问题六: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由于只有一个出口,泄洪能力有限.一遇暴雨,形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

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

3、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达到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填减湖泊,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 0.5℃ ,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问题七: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

问题八: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丁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措施:

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问题九: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沼泽地形成的原因分析? 5分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关于河流的治理措施的分析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第一例:我国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对策。

①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水系特征 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文特征 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气候特征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b.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②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第二例:试分析长江洪灾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a.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b.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c.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第三例:淮河易产生洪涝的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上游支流多,流量大;下游无天然入海河道,排水不畅。措施:开挖新的入海河流(或: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修建泄洪区)。

第四例: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②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由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沼泽成因分析:纬度(海拔)高,气瘟低,蒸发弱;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冻土发育。

第一例:我国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分布广泛;水系发达,有凌汛现象。

第二例:俄罗斯西伯利亚沼泽形成的原因。

问题十:印度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C东北季风势力弱

高中地理洪涝灾害的成因

不知道对不对1、气候因素:受亚热带季风和台风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2、地形因素:暴雨汇流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又夹于南北丘陵山地之间。

3、人为因素:

1)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下游泥沙堆积,河床抬高,影响泄洪。

2)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湖泊的蓄洪能力减弱。

治理措施:

1、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

2、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3、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4、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扩展资料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过程: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

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中国洪涝分布:

中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百度百科-长江中下游平原

百度百科-洪涝

编辑于 2019-05-30

查看全部7个回答

清污船--青州拓新 二十年造船经验 专利产品

青州拓新清污船拥有二十余年研发生产经验,产品质量可靠,安全稳定,清污船欢迎来电咨询

青州市拓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广告

效率高/可靠性强/产量稳定的清淤船找巨龙环保!

根据文中提到的长江为您推荐

巨龙生产的清淤船效率高,可靠性强,产量稳定,能够将挖掘,输送,排出和处理泥浆等疏浚工序一次完成,欢迎咨询。

青州市巨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高中地理洪涝灾害的成因如下

1、自然原因:

水系特征: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准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气候特征: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早)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诚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等人为因素都会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房舍等,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冲毁农田,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产品加工业、轻工业等缺乏原料或原料成本提高。还会造成交通、通讯中断,使信息、运输闭塞或延误。

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破坏,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洪涝退去后,使蚊类、蝇类滋生,增加了发生传染病的可能性。

气象灾害是中国重要自然灾害之一,暴雨洪涝灾害又是气象灾害中重大的、多发灾害,因此,对于暴雨洪涝灾害灾情空间分布信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洪涝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范围大的特点,用卫星遥感监测大面积的洪水,视野宽广,洪水边界清晰,因此遥感信息产品的引入将使洪涝灾害灾情监测更及时、准确。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_洪涝灾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