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蜉蝣是什么动物?_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什么动物?_蜉蝣是什么动物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10:06:00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目的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到27毫米,体形较小、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

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目的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到27毫米,体形较小、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

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常见为白色和淡**。有翅一对或两对,飞行时振动频率很小。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

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蜉蝣是什么样子的?

蜉蝣。

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

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但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扩展资料

通过对每种生境中代表种类外部形态的了解,根据蜉蝣的外部形态,就可以大体推断出它的生活环境和食性。

由于各种蜉蝣有相对严格的栖境选择,在采集过程中,为了提高采集效率,应该尽可能多地在不同的水生小环境中进行采集取样。同时,要针对各种蜉蝣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采取不同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对于那些生活隐蔽且活动能力不强的种类,在采集取样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等待它们从隐蔽处出来。而对活动能力非常强的种类,一般很难轻易采到,需要选择拖网或网箱等必要的专门工具和进行相对多次的采集。

由于蜉蝣稚虫形态存在着多样性,可以推知蜉蝣稚虫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即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来自同一祖先的不同支系其稚虫形态可能出现一定的多样性,如细蜉科的稚虫就有三种主要的形态:前足具长毛型、单眼棘刺型和普通型。

如果来自不同祖先的若干支系选择同一个生活环境,它们在外部形态上有可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或趋同性。因此,在重建系统发育关系时,稚虫特征的选择应该十分谨慎小心。

由于不同蜉蝣种类及其外部形态与它们的水生生活小环境和生活习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蜉蝣稚虫在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百度百科--蜉蝣

蜉蝣和蝼蚁的区别是什么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的总称,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历史。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36种。蜉蝣目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体璧柔软,复眼发达,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幼虫生活在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或溪流,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

大部分蜉蝣幼虫的生活重心就是进食:一部分是滤食动物,用前腿和口器上的刚毛收集悬浮的食物;一部分则食植物或其他生物碎屑。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蜉蝣成虫在其短暂一生中负责交配,繁衍后代的任务。

古人云:“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其实是指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少数能超过10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时间就变得短暂了。

蜉蝣是什么虫

纲目、外形。

1、纲目区别:蜉蝣,隶属于蜉蝣目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蝼蚁是指蚂蚁,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2、外形区别:,蜉蝣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蚂蚁体形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且光滑或有微毛。

蚍蜉和蜉蝣的区别 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蜉蝣是有翅昆虫。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之一,六足亚门蜉蝣科动物,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其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

蜉蝣一词出现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话的意思是感叹人就像蜉蝣那样短促地寄生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又像飘浮在大海里的一颗小米。

蜉蝣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的身材纤细柔弱,翅膀膜质,复眼发达,有一对长的丝状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蜉蝣的美丽在于它的整个身型,蜉蝣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最常见的有白色和淡**,在阳光下光束透过蜉蝣的身体显得格外的好看。

蜉蝣有翅一对至两对,翅呈三角形,膜质且脆弱,休息时翅竖立在身体背面,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整一个脆弱而美丽。

蜉蝣学名Ephemeroptera,是昆虫纲蜉蝣目昆虫的总称,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据化石表明,蜉蝣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3亿年前的今天就有蜉蝣的存在。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石炭纪,什么概念,也就是在恐龙之前它们就已经在地球存在。

1、蚍蜉(pífú),指一种大蚂蚁,常用蚍蜉撼大树。比喻不自量力。

2、蜉蝣(fú yóu),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3、蚍蜉和蜉蝣两者不是一种昆虫。

4、蚍蜉是大蚂蚁。蜉蝣不是大蚂蚁。

5、蚍蜉和蜉蝣都是动物。

6、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了,生命力很短暂。

7、蚍蜉存活的比较久,属于蚂蚁类昆虫。

蜉蝣是什么动物?_蜉蝣是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