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长津湖》真实历史人物有哪些 ?_长津湖真实历史

《长津湖》真实历史人物有哪些 ?_长津湖真实历史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10:06:30

长津湖真实历史人物有李昌言。如今已经九十多岁的老人李昌言,是**中伍千里的原型。影片中的伍千里,是七连连长,他是七连的支柱,在全连中,睿智,沉着,稳重,不仅指挥全连的行动,自己的一位战斗力也非常强。

李昌言是一位连长,运用三角战术捣毁了敌人的指挥部,摧毁敌人炮兵营,插入敌人内部,坚守制高点,保证了部队对敌人的顺利进攻。伍千里三兄弟也是历史原型人物,并且最后只有伍千里最后活了下来,其他两个兄弟都不幸牺牲。

长津湖相关内容梗概

曾经发生在朝鲜战场上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穿着单薄的服装,拿着简陋的武器,饥肠辘辘,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无休无止的冲锋,冒着美国人猛烈的轰炸和密集的弹雨,勇往直前,似乎毫不在乎巨大的流血与伤亡。

在这种几乎超出了人类生存极限的恶劣环境下,中美两国精锐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展开的这场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战争。

俨然已经超出了常规战争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意志力的殊死较量,从而使得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拐点,迫使美国军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

长津湖就是以这一著名战役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作者集二十年研究朝鲜战争的积累和对长津湖战役幸存将士的采访,以气势恢宏的笔调、全景式再现了这场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战争。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长津湖不是简单地站在历史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讴歌了人在极度艰难环境下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传递了无坚不摧强大人生的信仰力量。

《长津湖》历史背景是什么?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长津湖战役的伤亡人数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攻击这支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

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未能配备御寒冬装,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教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长津湖的背景资料有啥?

长津湖战役背景。

1950年9月15日,美国第10军成功登陆仁川。在多国部队南北夹击之下,釜山周围的朝鲜人民军主力遭到歼灭性打击。

9月末,多国部队攻占汉城,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在望了。

10月初,多国部队越过38线,进入朝鲜,意图在1950年底重新统一朝韩。

多国部队以贯穿朝鲜北部的太白山脉为分界线,沿西海岸进攻的为美国第8军团,东海岸则为韩国第1军与美国第10军。

10月19日,隶属美国第8军团的韩国陆军第1步兵师率先攻入平壤。

20日,平壤被多国部队占领。

朝鲜人民军至此基本被消灭殆尽。绝大多数联合国***,包括联合国军多国部队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认为朝鲜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然而,西方世界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悄悄地介入了这场战争。

地理位置: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

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长津湖地区一般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27摄氏度,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

《长津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7连官兵为了争取胜利,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耀的感人故事。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钢铁军人”与美国“钢铁部队”的较量,结果“气多”战胜了“钢多”。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狙击手平河、炮兵排长“雷公”、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战士伍万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官兵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无畏斗志、胜战智慧、牺牲奉献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壮美形象,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书写了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英雄传奇。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71年前长津湖之战的残酷与伟大、牺牲与不朽。

1950年10月底,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白天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大部分是从华东调来的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有的官兵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大部分官兵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服(装1斤半棉花),充饥解渴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当时,志愿军第9兵团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平均下来每个班只有两三床棉被,夜间官兵们只能互相搂抱着取暖,有的人冻得耳朵一碰就掉。而美军不仅有军大衣、鸭绒袋,还有棉帐篷、热火炉、营养丰富的热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志愿军第9兵团全歼美军一个3191人的整建制团——“北极熊团”,打垮了美国王牌陆军第10军,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战后,人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在水门桥旁高地上埋伏的那一夜,温度低至零下54摄氏度,我军由此产生了一个震撼天地的英雄称谓——“冰雕连”。可以说,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是我军钢铁意志的胜利,是志愿军战斗精神的胜利。正如冻死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首诗中所表达的:“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经此一役,美军惊呼:“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战后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韩国军队在朝鲜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6月28日,朝军攻占南韩政治中心汉城。朝鲜人民军先后发动了汉城战役、铁原战役、大田战役、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先遣部队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此后战局处于胶着状态。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7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

评价

就战略上来说,此战志愿军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他们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引诱东线美军孤军深入后全面攻击,将其重创。这迫使东线美军完全停止对朝鲜的攻势,无力招架志愿军的全面进攻,被迫从海上撤出朝鲜。

在西线联合国军全线败退到汉城的同时,东线联合国军也完全瓦解。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保证基本收复朝鲜,也为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打到37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津湖》真实历史人物有哪些 ?_长津湖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