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土壤分为哪几层?_土壤分为哪三层

土壤分为哪几层?_土壤分为哪三层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10:08:18

土壤分为三 层

1、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2、心土层 又称“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3、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如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碎屑,则底土层中也往往掺杂有这些碎屑物。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土壤分为几层一般从上到下分几层

土壤按质地可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土壤颗粒中直径为0.01~0.03毫米的颗粒占50%~90%的土壤称为沙土。沙土通气透水性良好,耕作阻力小,土温变化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发生干旱。含直径小于0.01毫米的颗粒在80%以上的土壤称为黏土。黏土通气透水能力差,土壤结构致密,耕作阻力大,但保水保肥能力强,供肥慢,肥效持久、稳定。壤土的性质介于沙土与黏土之间,是最优良的土质。壤土土质疏松,容易耕作,透水良好,又有相当强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宜种植多种中草药,特别是根及根茎类的中草药最适宜在壤土中栽培。

三年级科学土壤层分为什么土什么土

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

耕作土壤分为哪三层

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气体部分。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壤层次的详细介绍

发育良好且未经扰动的土壤剖面大致可分三层。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A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B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C层),有时为潜育层(如沼泽土、草甸土的潜育层)。另外,山地土壤在母质层之下多为母岩层(D层)。

表土层的生物积累作用较强,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肥力较高。耕作土壤的表土层,又可分为上表土层与下表土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其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表土层的作用是生长植物,为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表土层有机质丰富,这层土壤里植物根系最密集。

心土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左右深度的土层。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但是,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底土层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系极少。在耕作土壤中如果底土层质地粘重、紧实,可起到一定保水、保肥作用;如果质地较轻、结构松散,则易于漏水、漏肥。

土壤类别一二三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1、表土层:土壤中最活跃的一层,也是植物生长最为重要的一层。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表土层还包括枯枝落叶层。

2、心土层:也叫“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通常比表土层更稳定,含有较少的有机质和养分,但仍然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3、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是由岩石、矿物质或沉积物等形成的,含有较少的有机质和养分,但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土壤剖面的层次是怎样形成的?

1、一类土:主要包括砂,粘质砂土,种植土,冲积砂土层,泥炭等。

2、二类土:主要包括砂质粘土和黄土,轻盐土和碱土等。

3、三类土:主要包括中等密实的砂质粘土和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工程垃圾的松散土,压实填筑土,粘土,轻微胶结的砂,天然湿度含砾石、石子(占比在15%以内)等杂质黄土。

一、土壤类别一二三类

1、一类土

主要包括砂(天然含水量时平均容重为1500kg/m3),粘质砂土(1600kg/m3),种植土(1200kg/m3),冲积砂土层(1650kg/m3),泥炭(600kg/m3)等。

2、二类土

主要包括砂质粘土和黄土(1600kg/m3),轻盐土和碱土(1600kg/m3)等。

3、三类土

主要包括中等密实的砂质粘土和黄土(1800kg/m3),含有碎石、卵石或工程垃圾的松散土(1900kg/m3),压实填筑土(1900kg/m3),粘土(1900kg/m3),轻微胶结的砂(1700kg/m3),天然湿度含砾石、石子(占比在15%以内)等杂质黄土(1800kg/m3)。

4、四类土

主要包括坚硬重质粘土(1950kg/m3),板状黄土和粘土(2000kg/m3),密实硬化后的重盐土(1800kg/m3),高岭土和干燥变硬的观音土(1500kg/m3),松散风化的片岩、砂岩或软页岩(2000kg/m3),含有碎石、卵石(占比在30%以内)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1950kg/m3),天然级配砂(1950kg/m3)。

二、土壤类别划分依据是什么

1、现场鉴别方法

(1)一类土和二类土可以用铁锹挖掘,少许用脚蹬可以挖掘,铲运机铲土时间短,容易满斗。

(2)三类土需要用铁锹配合镐进行挖掘,铲运机铲土时间较长,可以装满斗。

(3)四类土需要全部用镐挖掘,少许需要使用撬棍松,铲运机铲土时间长,并且装不满斗,有时还需要借助铲土机或松土机。

2、坚固系数

(1)一类土和二类土的坚固系数在0.5-0.8之间。

(2)三类土的坚固系数在0.8-1之间。

(3)四类土的坚固系数在1-1.5之间。

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耕作土壤产生层次分化。典型的耕作土壤剖面层次,从上到下大体可以分为三层: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易溶性盐类,含水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铝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矿物。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

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的上层淋溶或浮悬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土壤剖面的上层称为淋溶层或简称A层。

淀积作用:指下渗水到达剖面下层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悬浮物的作用。因此,土壤剖面的下层一般称为淀积层或简称B层。B层之下一般是未受淋溶或淀积作用的土壤母质层,简称C层。土壤母质下面,如果是未风化的基岩,称为基岩层或简称D层。

物质的转移作用

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密切联系,是物质转移过程所导致的两种结果。土壤水携带着溶解或悬浮的物质产生的移动,称为物质的转移作用。这种转移作用分为物理性转移和化学性转移。

物理性转移

矿物质与有机物质胶粒以及其他微粒,从A层到B层而沉淀下来,使B层质地相对变粘,干燥时亦可发生裂隙。

化学性转移

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等,从A层随着下渗水下移,或停积在B层或到达地下水层而流失。草原区域因易溶性盐的聚积常生成石灰质和石膏质硬盘。温带森林区域含铁铝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可悬浮在渗漏水和毛管水中,从A层移动到B层,亦可形成铁质硬盘。

土壤分为哪几层?_土壤分为哪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