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_什么叫延迟满足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_什么叫延迟满足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10:09:40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因此对于孩子的提前教育也更加的重视。

延迟满足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很多家长也更加在意他的出现。这个东西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可以认真的告诉你,他绝对是未来这个孩子能否成就一个好的事业的绝对基础。

一、延迟满足是什么?

或许很多家长仍然不知道延迟满足是什么,其实他就是指一个人为了更加长远的打算而去提升这件东西的价值,而放弃一些及时的满足,以及孩子对自己情绪控制也是有非常大要求的。这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当然这种满足也绝不仅仅只是在等待中去进行一种学习。这个东西绝对需要你去用心去体会,你要明白其中等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要知道自己在这份等待中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这个社会现在如此快速的节奏,让人们很难真正意义上跟得上大牛的前进,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在这份大楼之中学会沉静,学会低调,真正的蓄势待发,养足自己的精神,才能够真正的走向自己人生的巅峰延迟,满足无疑是可以真正满足这一点需求的,可以真正的在等待中学习放弃一些东西而得到一些东西,你要永远明白,在这个社会上你只要是任何一个遇到领头羊,你绝对是可以拥有一定地位的,多元化社会要的就是你的那份认真,你的那份坚持不懈延迟满足,绝对可以算得上这个社会上真正主流的思想。

三、究竟有多重要?

在近些年间,我们通常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这种报道,大概就是指某些平台发布了很多没有营养没有价值的文章,那些为了冲一些流水而不认真去消磨去认真完成作品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遏制,这样的话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时候人们更加向往一些好的作品,一些优秀的作品,而这些东西绝对需要你去真正的去花费时间,付出精力,才能够达到这种要求,而延迟满足,绝对是孩子在未来能够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说必要。这绝对是以后每个孩子的成长基础。

延迟满足虽然是一个非常难以驾驭的技能,而且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够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这种感受。但是如果体会到其中的乐趣,那么他的未来或许真的会一片光明。

《奇葩说》李诞:延迟获得满足感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伊能静在每一次谈论之间感情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而且三观也非常的正。伊能静谈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其实延迟满足对于我们很多的人来说,不能够及时的意识到。

但我们可以准确地理解一下这四个字延迟满足。首先我们来拆开理解一下这个词语,它是有延迟和满足两个词语构成的,延迟的意思就是对于现在的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可能暂缓或者说不能够及时的。达到我们脑中的一些构想和预期叫做延迟。

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其实延迟这件事情有好有坏,如果我们的放假延迟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暴躁的心理,毕竟我们很多的人面对着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每天都期待着放假的,所以当我们知道我们的假期要延迟的话,那么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一些其他的心理,但是如果是不好的事情延迟的话,那么我们你们可能就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也就是说我们的延迟满足首先我们要知道满足是对于我们心里面的一种期待,得到了自己理想当中的一些目的和结果,才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满足。所以延迟满足对于我们很多的人而言,可能会有开始的失落,以及最后的更加兴奋和更加的惊喜。这种双重的情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延迟满足会让我们更加的开心,获得收获的一些愉悦感也会更大。

延迟满足其实我们很多的人不理解,因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中,如果对一件事情有了期待,或者对于一个人的某件事情有了期待的话,我们就希望快一点见到。这样的心情其实是十分激动的,也是十分迫切。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当我们对于一些必须要知道的结果没有知道的话,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其他情绪掺杂,比如说失望,甚至是伤心,或者难过,甚至愤怒。

这样的情绪充斥在我们内心感受的时候,最后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可能更加的开心,这样情绪当中的对比落差就让我们很多的人可能最后后者获得的一些感觉更加的丰富和饱满,也会更加的开心,让我们记忆更加的深刻。所以虽然说这些情绪我们自己平时不能够准确的控制,但是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去这样做的话,可能真的会获得非常好的结果。

什么叫延迟满足

李诞在《奇葩说》里曾经说过:“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怎么培养自己获得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网上的解释,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 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下班躺在沙发上,刷视频,一刷就刷了几个小时,看着电脑上的空白文档,脑海里闪过那么一点愧疚,可很快又给视频的内容画面吸引住了,控制不了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眼睛,任由它们不停的做着对工作无益甚至影响工作的事。

不知道你有没这样过:

想玩一会游戏放松一下,却玩到爱不释手想着吃一会东西就去运动,吃着吃着就忘了时间想看一会电视,看着看着就到了深夜二点想认真的看会书,写会字,没两分钟就放弃了

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意志力差所造成的,直到我读了《精进》这本书,我发现事实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什么玩游戏,刷手机就停不下来,一看书写字就集中不了精神?因为前者能够即刻满足你的需求,能让你立刻感到开心,兴奋等。而后者的收获,并没有那么快能呈现出来,有时候坚持了很久很久也没有成果。

认真的想一想,同样是看视频,看新闻的话,可能看一会就不想看了,但是刷生活类的,搞笑类视频的话,就一直停不下手来。因为新闻的视频一般都是比较严谨,没有什么趣味性,满足不了大家好奇的感觉。

但是类似于网上的短视频,有搞笑的,有科普的,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有吃东西的,有工作的,各种各样的视频,有见过的,有没见过的,不仅搞笑,还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而且这种满足感不用等待,只要你一直刷这种满足感就能持续,根本停都停不下来

采铜在《精进》这本书里讲到,因为大多数人只在乎满足当下的感受,忽略长远的利益,不懂的把握时间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

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维度去评估:

一,这件事当下给我的收益,这个收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称为“收益值”

二,收益随着时间的变化衰退的程度,成为“半衰期”,半衰期越长,影响越持久。

根据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大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为什么打游戏会如此吸引人呢?因为它能够立刻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是属于高收益值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不提倡长期打游戏呢?因为游戏只是一时满足了我们的情感需求,一旦游戏结束,影响就会消失,并且打游戏对于不是游戏从业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收益和帮助,属于半衰期比较短的事件。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读书,或者读书的时间坚持不长呢?

因为读书并没有立刻有收获的,是需要实践才能有结果,而这个结果需要时间,并不是立刻就能满足当下的需求,所以人们选择放弃。

在生活中,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做对长期目标有益的事,多做半衰期长的事件,少做与目标不一致的短半衰期事件。

那怎么做呢?

①确定目标,并且把目标清晰的描述出来

目标是导航,有了目标,方向才不会偏差。

把目标清晰的描述出来,把它具体化到每天可以实施的事。

比如,我定了一个目标,考研。大的目标是考研,把目标具体化的意思是,为了考研这件事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学习。而具体到每天可以执行的事就是,每天我得看多少书,复习多少个资料,完成多少练习。

把这些目标具体到了每天的行动,每天就不会迷茫,就不会为了当下的的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②立马行动。

把目标想了一万遍,不去做的话还是什么也得不到。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虔诚的人,天天求神拜佛,求保佑买**能中奖。

求了几十年,他一次也没有中过。有人问佛祖,为什么不能让这位虔诚的人中一次奖呢?佛祖说,我也想让他中奖啊,问题是他得先去买一注**啊。

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想,不去行动的话,最后都有的事都只能是梦想,是在梦里想象的事,永远都不会实现在现实生活中。

③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形成正向反馈,再去做大的目标。

有时候,目标太远大,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话,会容易让一个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最好的办法是,先实现这个目标中的其中一个小目标,形成正向的反馈,让自己在这样的小满足中,不断的增加自己的信心和能力,直到实现最后的目标

比如,我的目标是想成为一名作家,出书。

成为一名作家,首先的是会写文章。我的小目标是,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让大家喜爱,把自己宣传出去。文章多人阅读,多人喜欢,多人反馈,我就能从这些反馈和喜好中出发,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技能,这样的话,写书和出书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更高

④多读书,特别是经典的书。提升自己,控制诱惑

读书是提升能力的最直接,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而经典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能够经历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逻辑思考能力,执行力

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眼界,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自己坚定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专注做自己的事情,抵住外界的诱惑。

半衰期短的事,因为它能够快速的满足我们当下的需求,形成了正向的反馈。但短半衰期的事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志向。

作家大岩俊之,每年读300本书以上,不断的总结读书方法和经验,最后帮助他成功的实现了他成为讲师的梦想。

⑤延迟满足感,做长半衰期的事件,对以后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名叫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间幼儿园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带他们去小教室里坐15分钟。在桌子上的托盘里,摆放着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员制定了这样几条规则,开始了测试:

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

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实验的结果是: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研究追踪发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与他们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关。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成绩不错,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有耐性,从而更擅长推迟享受。

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延迟满足的人,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即自控力更强。

延迟满足让我们暂时规避了诸多诱惑的打扰,从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成功的人总是在某一方面优于常人,能够做到非常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感,做对自己目标有帮助的长半衰期的事。

自律的三个表现是什么?

你不妨将这五个字“延迟满足感”理解为自律。

有这么个例子,说的是享受生活和不会享受生活,在这里用来解释延迟满足感也行。你拥有一篮苹果,里面有很大很红很甜的苹果,其中有两个苹果看上去比较小而且青,不甜。

你如果选择第一天先把那两个不甜的苹果吃掉,这样你从第二天起就拥有了一整筐苹果,又大又甜,好幸福。

你如果一上来就吃又大又红又甜的苹果,那么到后面,再去吃不甜的苹果自然是吃不下去的,肯定要扔掉那两个。那样你拥有的就是少了两个的一筐苹果。

在这个过程中,你第一天选择吃不甜的苹果,就是延迟满足感。而能够忍住不吃甜的,去吃不甜的,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自律的体现。所以延迟满足感可以理解为自律。

在现在社会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过自律的人才能可能取得成功,自律的女人才能获得美的资格。

自律,需要我们克制自己享受当下,去选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的是取得更好的结果。

延迟满足感,就是让我们为了一个小目标,再忍一会,再等待一会,然后当你达到那个小目标会觉得满足感极大的被提升了,内心充满愉悦和享受。

愿我们都懂得适时地延迟满足感,享受自律。

(西晴个人微信公众号:小书桌xiaoshuzhuo2017,愿与你一起成长)

每次买新衣服都会直接穿上是什么心理?

自律三个表现

1. 专注

专注,指的是我们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仍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使得个体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2. 对内在冲动的控制

对内在冲动的控制,则指的是我们在某一情境中能够克服内在冲动,权衡潜在利弊而做出选择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谨慎地应对冲动并做出行动,例如在面对愤怒的时候,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暴力解决(内在冲动)的后果,而选择其他较和缓的方式化解愤怒。

3.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特指人们能够为了长远利益,而延迟享受甚至牺牲短期利益的能力。比如,一个想要打游戏的人,选择先解决手头的工作,再去享受游戏,这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的体现。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当下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

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

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为什么有的孩子“延迟满足”起作用,有的却不行?方法你用对了吗?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做“延迟满足”

买了新衣服马上就要穿的人,延迟满足能力稍微弱一些。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 社会 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给10个孩子,一人一颗糖,并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这颗糖,也可以选择等我20分钟回来之后再吃,这样的话会再给你们一颗糖。

20分钟,心理学家回来了,发现只有一部分小孩忍住了糖的诱惑,选择等待他回来,这样就赢得了2颗糖。

后续发展,这些能够忍住诱惑等待的孩子,在以后的生长和发展中,均有更为优秀的表现。

“延迟满足”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就会出现抗诱惑能力低下,无法专心做事等情况。

所以,买了新衣服也属于延迟满足能稍弱的情况。

以上。

这种情况很常见的,新的衣服就怕刮坏了弄脏了什么的。不过你穿了几次,洗了几次之后心态就变了,我想这是人的共同心理~

延迟满足法则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有的孩子“延迟满足”起作用,有的却不行?方法你用对了吗?什么叫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为了获得更长久的利益而临时放弃短暂权益,在经历了等候或是逐层阻碍后而获得孩子喜欢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孩子的意志和体力。

例如:

1、0到3岁孩子又哭又闹想吃糖时,让她们哭一会,等哭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给与达到。

可是如果小宝宝饿了要吃奶,一定要及时给与达到,让孩子获得充沛的归属感。

2、3岁至7岁孩子在逛商场要想小玩具又哭又闹耍无赖时,跟他们说不可以购买的时候,心平气和的离开,等她们稳定情绪的时候才买其他东西开展宽慰。

以前米歇尔专家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屋子里有数十名少年儿童,在桌上摆着一盘精致的糖果,实验工作人员告知孩子们遭遇二种挑选,第一种是今天就吞掉糖果,第二种是这些实验工作人员回来以后吞掉糖果,如果可以直到实验工作人员回来就能够获得更多糖果。

一部分孩子等候不如就马上把糖果吃掉了,还有一部分孩子一直坚持到实验工作人员回到之后才吞掉糖果,作为奖励,实验工作人员将自己的糖果给了他们。

在多年来的追踪调查后,米歇尔发觉,这些能够坚持等候,延迟满足的孩子更有恒心和抵抗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出了超人的适应能力和感染力。

延迟满足能够带来哪些帮助

在大肆渲染延迟满足的好处时,我们能思考一下延迟满足究竟会给孩子们产生什么价值?

1、孩子在表现自我需求时更充分

延迟满足的一个过程让孩子们练了自已的意志力和性格,促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需求的前提下更为抑制内心的欲望,在表现自我需求时更很有耐心,不会很过匆忙和心浮气躁。尤其是在小孩阶段表示自己需求的前提下更容易全方位的认知自已的需求和抑制需求,让孩子更容易打造成良好的性格特点

2、孩子们更容易以诚待人

在延迟满足的过程当中让孩子们懂得换位思考,以诚待人。例如父母正在忙着煮饭洗床单,孩子们非得父母陪他们玩,在告之孩子忙完便去守候他时,延迟满足它的需求,告知孩子父亲或母亲最近很忙,照顾家人非常累,生活不是每日休闲娱乐,等忙完了再陪他。这种延迟满足会让孩子换位思考一下爸爸妈妈的艰辛,而且更容易以诚待人。

3、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有句话说的好:“除了父母在你小时候会去满足你,长大以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让着你。”在遇到被拒,没及时被满足时,孩子们必须更具思维逻辑地说辞掉触动另一方,才能让自身获得满足,这便是延迟满足所带来的思维逻辑的提高。

什么叫做“延迟满足”,我们该如何解决“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法则是一种行为准则,指的是一个人需要刻意地推迟自己的满足感和欲望,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法则强调的是自律和耐心,需要面对短期的不便来获得更长远的收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诱惑,比如吃零食或购物,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这些行为可能会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延迟满足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克制自己,让我们的决策更明智、更长远、更符合我们的目标。

延迟满足法则有很多优势。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更加自律和耐心。其次,它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合理、更长远的目标,同时避免短暂的消费冲动。并且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好的习惯,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律和有序。最后,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好地评估它们的价值和贡献。

实践延迟满足法则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了解它们背后的动机和价值。然后,我们需要制定目标和计划,为长期的发展做好准备。其次,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采取戒断、逐渐减少或替代消费等措施。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好的习惯和自我约束机制,以便更好地贯彻实践延迟满足法则。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我控制力和创造力,并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想法,以便更好地实践这个法则。

案例: 妍妍是名2岁的小女孩,每天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妍妍妈妈觉得这与自己对孩子的细心照顾,及时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有关。

周末,妍妍 妈妈带着孩子和朋友一起逛街,孩子看到一个布娃娃,想要妈妈给买,妈妈看着妍妍渴望的小眼神,立时就心软了,正打算满足妍妍这个小小的需求时,朋友拉过她,说:“不要立马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要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这叫延迟满足。”

妍妍妈妈有点纠结,她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妍妍最好的教育。 几乎每一个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妍妍妈妈一样的问题。

1

当孩子提出要买玩具、零食或各种物品时,刚开始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买最好的。有时候孩子挑了一个十几块钱的玩具妈妈还会嫌弃呢。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当他越来越有主见后,很多妈妈忍不住会有与妍妍妈妈一样的担心:如果什么都遵照孩子的意见来,孩子会为所欲为,没有未来。

所以当孩子提要求时,妈妈会刻意否定,想要通过否定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对孩子好呢?

家长们的顾虑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跟踪实验证明同样的孩子,控制力强的,长大以后会更有出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准备了好吃的软糖,糖对4岁的孩子来讲,那可是极具诱惑力的事情。

当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个软糖后,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但是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之后再吃的话,就能幸运地吃到两个糖。毋庸置疑,谁都想吃到两颗糖,那么就看谁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了。

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的等待了20分钟,这些“延迟者”当然想用到了两颗糖。

等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的称谓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在学习能力上,“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高出20分。

于是,人们的思想教育意识里,就有了一个词语叫做“延迟满足”。

2

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看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想:延迟满足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一定要早点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后孩子的要求不能轻易赞成,绝不能因为我的纵容让他成为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孩子。

但是延迟满足真的需要通过否定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吗?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平时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一样,往往对不得手的东西保持热情。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规则之外的东西,才属于欲望,是可以拒绝的范围。对宝宝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返,欲望真会变魔鬼。我们都知道, 3岁前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故意延迟,宝宝可能会觉得父母不爱他。

著名心理学家阿达丽说: “1岁以前的宝宝,时间里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里的创伤。延迟满足应该对3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练的内容。”

当孩子长到3岁后,尤其过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识,学会控制大小便后,这就表示孩子逐渐有了自控力。这时孩子在生活中会逐渐学会延迟满足。

比如他要喝奶,而妈妈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会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让他等10分钟,妈妈把手头上的事做了再出门。因为这时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迟一点就能被满足。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具备延迟满足能力。当孩子想要拥有某种玩具、零食时,也是一样,妈妈先充分地满足他,当他被满足过,他会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

那么有一天你对他说,今天妈妈买不了,我们明天再来买的时候,他就能够忍耐,多等一天。

当然,家长要说话算话,到了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让他满足,几次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可以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如果家长脑子里总是想着延迟满足,最后却从不满足,当孩子一直得不到后,他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变得异常贪婪。

3

▌“延迟满足”的秘诀,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

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平复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依赖感,这样宝宝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就能主动的走向独立。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 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

当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权——他们有权利享受立刻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有权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获得满足的原因,还有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明白原因,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正确的“延迟满足”训练

一个从来没有被“即时满足”的孩子,你让他如何“延迟满足”呢?想要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种特质:

1.能够正常和家人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无需用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2.自己的需求,多数时候可以快乐地被满足。

3.通常在4岁以上,理解并能遵守规则。

同样,家长也要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充足的耐心

2.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3.能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家长不发火,并且家长还愿意继续尝试并接受失败。

4

正确的延迟满足锻炼对孩子的确有帮助,到底如何培养呢?

1.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一味按照父母的需求来控制孩子,往往会导致非常尴尬的局面:为什么有的事情要“等一下,不要着急”,而上学出门时却被一个劲儿地催促“快点,不要磨蹭”?一来二去,孩子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如果我们必须制定规则,那么就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和孩子逛商场,在出门前,可以一起商定孩子可以购买的物品数量,出门后必须遵守。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约束性顺从是儿童发自内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商定的规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这种主动的顺从行为,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2.锻炼过程中,和孩子共情。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提到,男人向女人倾诉,期待的是脱离困境的方法,女人向男人倾诉,期待的是则是温柔的拥抱和安慰。

对于孩子,家长则要双管齐下。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时被满足而难过,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例如,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遗憾……”,说话的同时可以抱抱、亲亲孩子,这样的举止和言语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情绪的理解。 在这样“延迟”的过程中,孩子虽然不愉快,但内心不至于受到伤害。

延迟满足的度很难把握,实际上,如果我们有原则地在良善的道路上对孩子“有求必应”(非溺爱的),孩子也未必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总之,在良性循环的延迟满足锻炼中,孩子的自控能力会不断提高,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就要及时停止,反思。

其实,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真的也不难,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只要孩子足够信任你,延迟满足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_什么叫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