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古代皇宫里的皇帝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_古人如何过三伏

古代皇宫里的皇帝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_古人如何过三伏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8 10:18:15

01 扇子

古代,最原始、最传统的消暑方法当然首推用扇子啦。我们在许多历史剧里面,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的身边有美女在帮他扇扇子。因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想要谁扇那还不容易?

02 凉殿

古代人很聪明,为了让皇帝过一个凉爽的夏天,通常都会建一些特殊的避暑建筑,被称为 凉殿 或 水亭 。

这些凉殿一般都依水而建,并且在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设备,利用冷水循环,扇轮转摇,从而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内。

同时,还利用了机械将冷水送上屋顶,然后让水沿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起到降温消除暑的效果。比如,唐代时期的 含凉殿 。

03 避暑山庄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会看到,到了三伏天,皇帝会带着妃子们去外地的行宫避暑,因此,就会专门修建用来避暑的行宫,俗称 避暑山庄 。大家最熟悉的当属清朝时期的 承德避暑山庄 。

承德避暑山庄 最大的特色就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大小建筑有120多组。其中,康熙以四字定名了36景,乾隆以三字也定名了36景,这就成了山庄现在著名的72景。

承德避暑山庄因四周环山,所以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季雨量集中,基本上没有炎热期,因此十分的凉爽。

就像现在,很多的大山里,炎热的夏天,他们那里晚上根本不用风扇和空调,甚至睡觉还得盖上棉被呢。

04 冰窖

古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享尽了人世间一切的荣华富贵。为了让皇帝愉快地度过炎炎的夏日,大臣们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除了上面的几种,他们还想到了利用冰块来降温,那就是修建 冰窖 。

冬天的时候,下人们从其它的地方采集冰块储藏在冰窖里。据说,北京城里一共修建了18座大型的冰窖,用来供给皇帝夏天用。

冰窖一般设立在地下,但也有比较罕见的建在了地面上,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在魏国的首都邺城修筑了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座巨大的高台建筑。其中冰井台的内部便修建了三间大冰室。

曹操聪明地在冰井台的顶部还修建了一座凉殿,这样一来,冰井台不仅可以在夏日里起到消暑的作用,一旦发生战争时,冰井台里的冰块,又是很好的饮水之源。

古人如何避暑先秦建设”窟室”存放冰块

古人在度过三伏天的时候,讲究 顺势而为 ,通过蔽日遮阳、调整心态和亲水避暑等方式来度过 三伏天 。这些方式暗含一些养生妙法,值得后人关注。

一、古人如何对付 三伏天

有句古话说: 心静自然凉 ,这在古时候被运用地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避暑上更是如此。在中国的古老典籍《黄帝内经》中曾论述了关于调整心态来避暑的方法。在该部著作中,作者指出,三伏天的时候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动怒,不要生气,这才是 养长之道 。对此,元代的养生大师丘处机说: 夏天的时候更加适合调整气息、调养身心,这样做,就像冰雪存于心中一样,炎热也就少一些 。

除了调养身心来避暑之外,古人还运用蔽日遮阳和亲水避暑等方式来度过三伏天。所谓的 蔽日遮阳 是指蔽日遮阳的方法。如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搭建凉棚来避暑,后来逐渐形成风气,到了明朝的时候,长安人一到三伏天,便搭起凉棚来避暑。除了凉棚之外,宋朝还兴起了 避暑会 ,一些达官贵胄在亭子里、高楼里吃一些凉爽的果品,一旁有笙歌相伴,通宵达旦不停歇,好不痛快。

南北方气候不同,所以选择的避暑方式也不一样。据典籍记载,南方人更喜欢 亲水 来避暑。也就是到水上纳凉来减低体温和内心的燥热感。明朝的时候,还兴起了 大暑赏荷 的活动,一行人一边避暑,一边赏荷花,又凉快又惬意,可谓美事一件。

二、古人 三伏天 养生禁忌

关于古人 三伏天 的养生禁忌,可以从一些医学典籍中了解,总结来说也就是 在三伏天不要贪凉 、 在饮食上要加以注意 、 运动时要注意避暑 、 要调整好休息时间 等。也不只是古代,在当代,这些养生法则也还在流行。在古人的养生 宝典 中,是不主张在三伏天的时候过于 贪凉 的,这样不仅容易让寒气入体,而且容易诱发肠胃、关节、头痛等疾病,对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也不仅仅是古代,在当代,这些养生禁忌也还是存在的。经历过几千年的口耳相传,中国的养生体系已经逐渐完善。针对各个节气和季节的养生知识是比较完备的,人们可通过结合个体情况选择避暑养生法,健健康康度过 三伏天 。

三伏天习俗

古人如何避暑先秦建设”窟室”存放冰块

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在没有电也没有电器的古代,古人如何避暑,古人如何度过热浪滚滚的夏天?

古人如何避暑

三伏天,连日来持续高温,很多同事连午餐都草草对付了事,还有人换了签名——“宁可在空调房饿死,也不做外出觅食的勇士”。习惯了与空调、电风扇为伴的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在没有电也没有电器的古代,人们如何度过热浪滚滚的夏天?其实,古人度夏不但充分体现了智慧,还十分低碳环保且有情趣。

评论: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这种装置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

中伏来了,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三伏天习俗有入伏吃羊肉、伏日吃面、伏天吃鸡、头伏吃馄饨、头伏吃饺子、头伏萝卜二伏菜等等。

1、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伏日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

3、伏天吃鸡

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烧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这就是初伏吃鸡的科学道理。

4、头伏吃馄饨

上海一直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风俗,所以在毫无胃口的燥热夏季,来一碗加花生酱、少许酱油和醋调味的冷馄饨来拌食,冰凉惬意的同时也令人食欲大增。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

5、头伏吃饺子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6、头伏萝卜二伏菜

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在我们国家有四个季节,一年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那哪个季节是最热的呢,不用说当然是一年四季中夏天,那夏天三伏是温度最高,最温热的时候。三伏中其中中伏变化是最大的,初伏和末伏一般都是大概10天左右,在我国近些年来,夏季多地都发出了高温**预警,面对高温天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高温预警一定要提前做好避暑准备,切勿大意,尤其是我国南部地区,外面气温是比较高的,那应该怎么样避暑呢,首先我们可买一些吹风电器,比如说电风扇,吹风机,那最有利避暑方式就是空调,空调可以说走进了我你们家家户户,在炎热三伏季节给人们带来了最清凉的避暑方式。同时在现代的我们还可以吃一些解暑的食物,比如说西瓜,黄瓜,雪糕,冰镇饮品等等很多为我们避暑方式。那在我们的古代时候,科技没有那么发达时候,他们又是怎么选择避暑呢在这难熬的季节,他们往往通过扇扇子来度过炎热夏天,这种扇子通常都是用竹子编制出来,非常好看耐用,那达官贵人所用的扇子都是用绢帛,有仆人在旁边扇风避暑。另外一种避暑方式就是凉殿解暑,就是把水运送到屋顶,流落水就会从屋檐流下来,这样热气就会流失一部分。还有一些人会制作一些凉垫子,达到解暑效果,另外古人也会吃一些解暑的糕点和水果进行消暑。 无论是古人和现代人都有自己避暑方式,无论是哪一种避暑方式,在炎炎夏季一定要注意防范,避免中暑,出门记得大伞,遇到中暑现象记得寻求帮助。呼吁全社会人员夏季炎热,定要注意防范。

古代皇宫里的皇帝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_古人如何过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