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_三国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_三国三大战役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09:51:16

《三国演义》着重描写了官渡、赤壁、猇亭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

此战是关系袁绍、曹操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谁获胜谁就能独霸中原。

董卓、吕布灭亡之后,袁绍与曹操已形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势。官渡之战前夕, 先是刘备向袁绍求援,以对付曹操的进攻。 袁绍接到刘备的信后,召集群臣商议伐曹之事。以田丰、沮授为一方的非战派认为,连年战乱,粮食匮乏,不宜兴师动众,再者,曹操士卒精练,不可轻视,如要大战,须用几年的时间作准备。而以审配、郭图为一方的主战派则认为,袁方兵多粮足,兴兵讨曹是大义之事,主张立即兴兵。谋士许攸、荀谌也附和审、郭的观点,敦伿袁绍“讨汉贼以扶王室”。袁绍的野心是独霸中原,对援助刘备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少谋寡断,又贪图政治上的虚名,于是采纳了审配等人的建议,决定起兵。

与袁绍集团寡断、轻敌相反,曹操集团内部虽然也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对袁军的分析是正确的。荀彧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纪逢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道出了袁绍集团的弱点和潜伏着的危机。另一方面,曹操对兵力也作了周密的布署,与袁绍仓促出兵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扼其咽喉。袁军抵达官渡,虽声势浩大,在曹军面前却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因此两军呈现对峙状态。这个对峙,为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绍出兵七十万,曹操出兵七万,在兵力上袁军占绝对优势。袁方虽兵多粮广,但兵将勇猛不及曹军;曹方兵将虽勇猛,但粮草不足。战争一开始,袁军处于有利地位。第一次交锋,袁军以强弓劲弩射回曹军,并乘势掩杀,曹军大败。同时,袁军抢筑土山五十余座,利用制高点箭射曹军,给对方造成极大的打击。接着又挖地道,想偷袭曹营。这两种战术,虽然均被曹军击破,但时间却被拖延下来,使得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形势对曹军越来越不利,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撤回许昌。但是,袁绍没有采用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与曹军对峙下去。先是袁军大将韩猛运粮途中遭到曹军袭击,受了很大损失。接着又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护乌巢屯粮之所。然后,又把审配打发回邺郡,失去一位出谋划策之士。更为严重的是驱逐许攸,迫使许攸投靠曹操。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袁绍如果采用了这条奇计,必使曹军惨败。袁绍却听信了审配的谗言,斥骂许攸献计是为曹操“作奸细,啜赚吾军”,喝令将许攸逐出军营。在张郃、高览偷袭曹营失败之后,袁绍又听信郭图的谗言,将张、高两员大将逼得投归曹操。

在两军对峙阶段,曹军军粮草将尽之时,曹操也有过撤军的念头,但荀彧的一封信,使他疑虑立消,决心坚持下去。当他获悉许攸投奔而来,即欢欣鼓舞。许攸献出偷袭袁军粮草之计,曹操深信不疑,亲自率精兵猛将,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个精光。曹操又抓住战机,立即向袁军发起猛攻。他先派张郃、高览去劫寨,使袁军折其大半;紧接着又以假象迷惑袁军,使袁绍分兵,曹操立即兵分八路,全线出击,袁军迅速溃败,袁绍狼狈逃窜。

官渡之战,袁绍由优势变为劣势,再由劣势走向失败。

赤壁之战

这次战役是汉末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它奠定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局面。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这次战役。

赤壁之战的参加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而又以孙、刘联合在一起,与曹操形成了敌对的两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

一、孙、刘统一战略方针,联合抗曹;二、周瑜与曹操进行离间、反离间、诈降的明争暗斗,曹操接连失利,周瑜一再获胜;三、孙、刘联军向曹军发起全面进攻,火烧战船,曹军惨败。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孙权两个集团,面临共同的敌人,两家联合抗曹则存,互不援助则亡。

孙权当时占有扬州的吴郡,会稓、丹阳、庐江、豫章、九江等六郡,拥兵十万,有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人辅佐,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但孙权方面对新遭大败的刘备心存疑虑。刘备在官渡之战时投奔袁绍,这时投奔了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此处正是曹军南下的门户。刘备虽寄人篱下,但雄心勃勃。面对曹军南下,刘备方面虽然势单力孤,但又不能显得有求于人,以防被孙权方面欺辱。因此,孙、刘联合客观上存在着障碍。

诸葛亮一踏上东吴的土地,就被孙权集团的谋士们所包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怀疑或者否定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张,纷纷向诸葛亮质问和责难。诸葛亮分析形势,旁征博引,或晓以大义,或喻以利害,东吴群儒被说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舌战群儒取得胜利之后,紧接着又在争取联合的活动中,与孙权、周瑜展开了交锋。孙权威慑于曹操的威势,对孙、刘联合抗曹能否取胜没有把握,但又不甘心向曹操俯首称臣。周瑜主战,反对降曹,但又藐视刘备集团。诸葛亮针对孙、周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巧妙的外交斗争,终于促使孙权最后确定了联合抗曹的大政方针。

曹操率大军八十三万诈称百万,驻扎江北。面临长江,熟悉陆战的曹军失去了优势。三江口一次小小的接触,曹军就受挫,“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曹军除加强训练水军外,还寻求破敌良策。东吴的军队虽精于水战,但曹军势大,若无奇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击破。战争的双方展开了智谋的较量。

蒋干自告奋勇,要为曹操破敌出力。周瑜抓住机会,巧妙利用了蒋干,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军的两员水军头领。蒋干第二次到东吴,又将庞统带到曹营,使庞统献上了连环计,曹操几十万军队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被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曹操派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就中取事。周瑜将计就计,苦打黄盖,又派阚泽密赴江北,代黄盖向曹操送达降书,同时又利用蔡中、蔡和向曹操密报黄盖投降之事属实。尽管曹操老谋深算,也不得不信以为真。周瑜与曹操各施计谋,真假难辨,也使东吴的鲁肃等人一时摸不清头脑。但这一切玄虚奥妙,却全都被诸葛亮看在眼里,明察于心。周瑜几次让鲁肃去探问动静,诸葛亮都轻轻一语把周、曹的用计点破,使周瑜气得咬牙切齿,声称要“除掉此人”,以免后患。诸葛亮从容应对,使周输占不到半点便宜。在与周瑜的暗斗中,诸葛亮总以大局为重,谨守分寸,委曲求全,极力避免有损于联合抗曹的事发生。最后,两人终于共订火攻破曹之计,将曹军水寨人马烧得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描写这次大战,战争的两方三个集团,各施其计,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使读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猇亭之战

又称彝陵之战。

张飞遇害,刘备兴倾国之兵,发誓灭掉东吴,报仇雪恨。起初,蜀军气盛,小将关兴、张苞英勇果敢,大军所到之处斩将夺城,势不可挡,“江南之人,尽皆胆裂,白夜号哭”。东吴在危急的情势下,派人将杀害张飞的凶手送交刘备处置,并答应交还荆州,送归夫人,请求罢兵和解。刘备被报仇之心和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作出妥协,恢复联吴抗曹的国策,执意要灭掉东吴。所以,东吴别无选择,只能与刘备决一死战,这是刘备在战略上犯的错误。接着,刘备又犯下战术上的大错。

刘备得知东吴的大都督是陆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称他为“黄口孺子”。陆逊沉着冷静,下令诸将“坚守关隘,不许妄动”,任凭刘备搦战,百般辱骂,坚不出战。陆逊以持久坚守避敌锐气,造成了敌军将士疲惫,不得不移营就凉。同时,他又示弱于敌,使敌人产生了东吴军队不敢再战的错觉,致使刘备移营扎寨时忘了兵家之大忌, 把兵力集结驻扎在草木丛生,地形过于坎坷险峻复杂的地方,夹江连营七百余里,使得部队既难以迅速收缩防御,又难以迅速集中出击。陆逊闻讯大喜,诸葛亮得到消息却拍案叫苦。陆逊还亲身临阵观察,识破了刘备移营时,暗设伏兵诱敌的计谋,避免了一次失利。待刘备移营完毕,他立即抓住战机,先派末将偷劫蜀军营寨,以小的失利进一步麻痹蜀军的斗志。然后,以火烧刘备四十座连营,从水上和陆地向刘备发起了全面进攻,一举歼灭蜀军七十万人马。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军先锋曹洪陆续在舞阴、博望等地大破荆州军,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直在准备抵御曹军的时投荆州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纳表投降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的附近时才意识到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于是派人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在渡河至襄阳时,谋士诸葛亮曾劝刘备夺取襄阳,但刘备不愿意,继续南走,另派部将关羽率水军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士民很多都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当时江陵(南郡治所)贮有大量粮草、兵器等,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攻占江陵,但刘备不愿意。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放弃辎重,轻装前进至襄阳,然后委任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城,亲自与曹纯以及荆州降将文聘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击刘备。据《汉晋春秋》记载,刘琮麾下王威曾劝刘琮趁曹操来受降没有防备之际,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夺得中原,可是刘琮不采纳。

饮马江汉

曹军虎豹骑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当时刘备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能作战的士兵很少。刘备于是抛下妻儿,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由于甘夫人与尚且年幼的刘禅未能及时逃走,赵云于是重新杀回把他们救出。与此同时,刘备命令张飞率领二十骑负责断后,张飞先拆去桥梁,在河边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刘备得以逃生,而曹操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此前,盘踞江东的吴侯、讨虏将军 兼领会稽太守孙权势力不断壮大。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击败守卫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占领了江夏数县,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伺机吞并荆襄;听闻曹操南下后,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而实际上是去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来。鲁肃于是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随即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起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曹操占领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荆州名士韩嵩、蒯越、邓羲等人,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而益州牧刘璋在曹操征荆州之初,就已经派遣属下阴溥向曹操致敬。曹操为了安抚刘璋,加刘璋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又派别驾从事张肃遣兵运送军用物资交给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张肃被征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曹操占领荆州后,刘璋再次派别驾从事张松来觐见曹操,但此时曹操已志得意满,对刘璋不停地来讨便宜也深感厌烦,便不加理睬。主簿杨修劝曹操也征辟张松为僚属,曹操不答应。张松因此心怀怨恨,为后来劝刘璋与刘备结交埋下伏笔。曹操以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作水战主力,准备东征,有说目标仍是刘备,亦有指为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未合当时之宜”。

唇齿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东下。诸葛亮见曹操东下,乃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刘备也移师长江南岸,驻军樊口。诸葛亮到达柴桑后,先用激将法刺激孙权。而后察觉到孙权既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担心曹操势强而不能匹敌。诸葛亮于是声明刘备的军力仍不下两万,有能力与曹操作战。然后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尚未真心归附曹操。诸葛亮认为如果孙刘联合,是可以逆转取胜的,并明示战后将有三分天下之势,孙权逐渐被说动了。不过,当时曹操来势汹汹,以张昭为代表的一部分僚属主张投降,认为曹操托名汉相,是挟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话于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长江,江东没有天险可守;曹军水陆俱下,攻势强大,江东没有能力抵抗,所以劝孙权迎接曹操;此时曹操又送来劝降书,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恐吓意味极重。所以张昭等人更加坚定要投降曹操,孙权一时难以抉择;鲁肃趁孙权如厕机会,偷偷跟到孙权身边,先指出张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说他自己投降曹操,还可官至州郡长吏,但身为一方之主的孙权如果投降的话,曹操是绝对容不下的。孙权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于是认同了鲁肃的看法,鲁肃建议召回往驻守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周瑜回来后,亦坚决主张抗曹,他逐一分析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于是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筹划战略,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士卒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孙权则继续驻守柴桑,作为后援为周瑜运输辎重粮草,且告诉周瑜如果战事不利,“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此时,曹营之中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不敢抵抗曹操,会杀掉刘备,然后步刘琮后尘。而从曹操的劝降书中亦透露出这种想法,但程昱却认为众人对孙权缺乏了解,可能错误估计了孙权的胆识,而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自知独力难支,必会资助刘备 ,与刘备联合来对抗曹操。其后果然如程昱所预测的。

鏖战赤壁

十二月,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计策,并让黄盖向曹操写信诈降,以接近曹操战船。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绝地反击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张昭率军袭击九江郡的当涂(详见第一次合肥之战)但其后均告失利;周瑜等奉命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另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后来反被曹仁两次突入救出自军。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擽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颇为重伤,于是退还。后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曹仁于是退回。以后双方处于对峙,吕蒙后来回忆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可见周、程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是令江陵久攻不下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刘备上表江夏太守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率军迅速攻取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先后投降。刘备委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与此同时,盘踞庐江郡的雷绪、陈兰等地方势力起兵反叛,曹操命行中领军夏侯渊都督诸将进剿雷绪,虎威将军于禁、威虏将军臧霸等讨伐梅成,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郃讨伐讨陈兰。陈兰、梅成被斩杀,雷绪战败后率领数万部曲逃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实力得到扩充后,于是进军江陵协助周瑜,将张飞及所部一千人拨给周瑜指挥,另外向周瑜借得二千士卒,派关羽、吴将苏飞等到夏水断绝北道,阻绝襄阳与江陵间的联系,彻底围困曹仁。乐进、徐晃与满宠等率军前来夏水、汉津讨伐关羽,关羽于是撤退。其后汝南太守李通受命率众来援救曹仁,他一路且战且前,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勇冠诸将,但在途中随即得病而逝。终于,曹仁在被围困一年有余后,粮尽援绝,伤亡甚多,被迫主动撤离,周瑜军进驻江陵。孙权遂据有南郡、江夏,任命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任命程普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后刘备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鲁肃劝孙权答应,以共拒曹操。孙权于是承认刘备已经占领的长江以南之地的事实,曹操听说此事时正在写字,惊愕之下手中之笔竟掉于地上。刘备表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自领荆州牧,将治所及大本营安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孙权为加深孙刘双方的关系,将其妹嫁予刘备。此间,刘表的不少故吏和将士都叛逃来投靠刘备。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归降,未能成功。建安十五年,周瑜亡故后,由奋武校尉鲁肃接替周瑜领兵驻守江陵。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荆州领地的南郡“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并移治江陵。孙权又向刘备要求划分长沙郡一部分为其领地,设立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改屯陆口。天下三分的雏型开始形成,问鼎江山的角逐拉开了新的序幕。

官渡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前期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官渡之战

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官渡之战决战战场遗址

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死于乱军,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

转机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给予曹操方面决心,使得曹操得以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曹操

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

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发生在现今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赤壁镇,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诸如“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环船”等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官渡之战(公元200-公元201),简略内容:袁绍与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公元208),简略内容:孙刘联军与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夷陵之战(公元221-公元222),简略内容: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天下大势重新划分:

这三场战争着实是重要,每一次的结束都更改了当时格局,虽然每次参战双方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

首先三次战役的规模较大,都超过或接近十万人的兵力。其次,这三战都采用了火攻这一方法。第三,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但是在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在《资治通鉴》中就认为它是以少胜多。但是这场大的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为其战略意义过于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盛的。赤壁之战确立了大致的历史格局,使当时的历史走向逐渐趋于明朗。而夷陵之战则是彻底的确立了三分天下这一格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国战役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简短的,适合用作简答题的

好吧,帮帮你吧!

1.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彝陵之战

2.第一大战役的简略内容:袁绍VS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

第二大战役的简略内容:孙刘联盟VS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第三大战役的简略内容:刘备VS孙权,以刘备失败告终,刘备病死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确定。

3.这些战役中人物的特点,性格:

袁绍:忧尤寡断,志大才疏

曹操: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奸臣

刘备:宅心仁厚,但感情用事

据说三国一共发生了三大战役,究竟是哪三大战役?

我先抛砖引玉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3、彝陵之战(夷陵)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都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一共发生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袁绍与曹操,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夷陵之战交战双方是蜀汉与东吴

1.官渡之战

原因是: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都与曹操争夺天下。时间是公元199年。

过程是:公元200年,曹操发起反击,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为曹操献计轻兵奇袭乌巢,得手后,用火烧掉袁绍的所有辎重,使其作战失去后勤保障。此时袁绍正在运送粮食,曹操立即采取行动。突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袁军七万余人被歼灭或遭坑杀。

结果是曹操大胜,以两万左右的人马生胜袁绍十万,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袁绍的主力被消灭了,解除北方危机,为今后统一河北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

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

原因是:北方曹操已被统一,因此曹操南下征战,准备统一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签署联盟协议,东吴孙权派周瑜与刘备组成联军。

时间是公元208年,地点是赤壁,赤壁(今湖北赤壁)与曹军决战

战斗形式是实行的水战,周瑜采用黄盖诈降苦肉计,火烧曹操的战船,大败曹军

影响: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又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案例

3.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是蜀汉与东吴

原因是: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时间是:公元221年东吴孙权派陆逊率军应战。结果是:蜀汉惨败损失巨大,战后不久刘备病逝。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大战,此战之后40年三国国土基本保持不变。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_三国三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