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_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_地球内部结构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09:57:21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

1、地核:是地球的最里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平均厚度约为3473千米。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

3、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最里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平均厚度约为3473千米。

内部结构的主要作用如下:

1、地球磁场:地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磁场,这个磁场保护了地球表面免受太阳风暴等宇宙射线的伤害,这个磁场还是我们现代科技的基础,许多电子设备都需要它来保护和运行。板块运动:地幔的流动产生了板块运动,也就是地球表面的大陆漂移和海洋扩张。

2、这些运动带来了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同时也影响了气候和生态环境。首先,地球内部的热能通过地壳的裂缝和火山爆发等方式释放出来,这些热能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它们提供了生物所需的各种能量。

3、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也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壳中的岩石通过风化和侵蚀等过程被分解和循环,这些岩石的分解和循环对地球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地球内部的运动也影响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4、例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导致了山脉的形成和地形的变化。这些运动还可能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作用不仅影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构造是什么?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研究,我们把地球结构划分为三部分。最外面的地层叫“地壳”,是由我们所熟悉的岩石组成的。而大约在地下32公里处(平均来讲)地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变化首先被克罗地亚地理学家安卓亚·莫霍间于1909年时探测到了,所以被称为“莫霍间断层”或简称“莫霍断层”。地壳下面是“地幔”,这部分也是由岩石组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地幔”岩石被压挤,另一方面是由于“地幔”的组成物质本身的密度较大,所以“地幔”层岩石的密度比“地壳”层岩石的密度要大。但“地幔”密度的增大并不足以成为解释整个地球密度高的原因。

1914年,德国地理学家本诺·古腾堡第一次证明了在地下2900公里的深处,地震波再一次发生明显的转向这一事实。地心的密度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地球密度高的现象。由于注意到“P波”能通过地心而“S波”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科学家们推断出了地心的结构。由于“S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而“P波”能通过液体传播,所以这恰恰说明了地心是由液体组成的(地球的“地壳”、“地幔”、“地心”之间的关系与鸡蛋中“蛋壳”、“蛋清”、“蛋黄”的关系是一样的,而且仅在一些点上是相同的。)

那么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地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因为地心一定是由密度比岩石大而熔点比岩石低的物质组成的。所以通常会认为地心是由不同的金属组成的。因此,我们可设想地球有一个由液体金属构成的地心。那么到底是哪种金属呢

实际上,在地震资料能够对地球内部结构很好地作出解释之前就已经给出了一个可能性的答案。偶尔会有陨石坠落在地球表面上,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由岩石构成的,而且通常含有10%左右的金属物质。陨石中一般含有铁并总会伴有相关金属镍,它们的含量比例为9∶1。

法国地理学家盖布瑞德·奥古斯都·道布瑞早在1886年就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即地心是由镍铁混合物组成的。这种结论看来很有道理,所以现在科学家们假定地心是由90%的铁和10%的镍组成的。然而关于地心的组成成分还存在着意见分歧,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地心是由氧或硫化物或者是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所以,“地心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还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地球的结构是什么

地球是一个近似椭圆的球形体,半径约为6370千米。它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图4.1)。

图4.1地球剖面图

● 地壳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我国青藏高原)。整个地壳平均厚33千米。地壳具有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铝,密度为2.7~2.8克/厘米3;下层叫硅镁层,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镁、铁和铝,密度为2.9~3.0克/厘米3。大陆地壳硅铝、硅镁层都有,而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只有硅镁层。

● 地幔

地幔厚2900千米。以1000千米深度为界,地幔可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含铁、镁多的硅酸盐物质组成,平均密度为3.5克/厘米3。由于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大约在离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高,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圈”。地震波通过软流圈时,波速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故该圈又称“低速带”。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下地幔成分比较均一,与上地幔相似,但随深度增加,铁的含量增加,平均密度为5.1克/厘米3。

● 地核

地核厚3473千米。据推测地核物质由铁、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密度大,可达9.98~13克/厘米3。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几层,它们之间的分界面分别是什么

地球的结构是指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

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 圈层。

地球的半径约6378公里,最上层平均18公里厚度范围为地壳。其中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公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公里。地壳下部为地幔,厚度在3000公里左右,其中在地幔的上层有一个软流层,位置在地表下60-150公里处,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对建筑装饰石材的形成,甚至地球板块的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地幔的下部为地核。

地球的结构

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

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

扩展资料

地球内圈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

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较高地区,如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可达60至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 。

地球的演化时期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各地质时期,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

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_地球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