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余秋雨散文集中的《奇怪的日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中的《奇怪的日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余秋雨散文集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10:08:53

《奇怪的日子》这篇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欧洲地两个著名作家贝多芬与莎士比亚,接着余秋雨先生论述了莎士比亚出生的小镇与家庭情况,莎士比亚因为家里没钱,十三四岁就辍了学,二十二岁偷了东西,接着还跑去伧敦,在伧敦替观众看马,他每年回家乡小镇一次,最后几年是在家乡度过,五十二岁就去世了。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写出如此精彩的剧本?于是人们开始怀疑,怀疑论者开始了按照他们的文化逻辑,分别“考定”了好几个人。余秋雨先生在文章里论述了怀疑论者对莎士比亚的侮辱,论述了人们对他的不断猜疑,论述了一个被称为“大学才子”格林对他的嘲讽。在莎士比亚逝世的很多年里,人们对他经行了长期地分析,分析他的身份、学历、地位,一一都表明,那个小镇上的莎士比亚不可能写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享利六世》等等伟大的剧本!一定是别人,一定要把那人找出来,可笑的是始终不能肯定任何人是真正的莎士比亚。文章中还提到了比莎士比亚更让人心疼的一位,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无钱上学,不过他比莎士比亚更悲惨,几次被抓进牢里,后来写出惊世巨著《堂吉诃德》,可人们也是抱着怀疑地态度。

看完了余秋雨先生《奇怪的日子》,我默默安抚自己的内心,那颗火热的心快跳了出来!我现在才深刻的明白,原来伟大地著作并不是靠你有多高的文才,也不是靠你有社会中有多高的地位,而是要靠一颗发亮的心,一颗世俗眼光都无法看透的心,那就是伟人的心。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分析过莎士比亚装文盲的心态,我彻底的感受到一颗伟人的心,寂莫了,无助了。他——莎士比亚,就算创造出如此巨著,他也没有想过要有个著作权,也没想过,哦,我要很多人知道我是伟人,我要到处做宣传。要莎士比亚在他地遗嘱上的签名,他只是摇摇头,真的,很像文盲。我默默地幻想莎士比亚闭眼的一刹那,是多么的有戏剧性,他是四月二十三日出生,也是四月二十三日逝世,真是个奇怪的日子,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说着,是真的很奇怪吗?不奇怪,上帝创造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让他写完著作后离去,不留一丝痕迹。

我说最奇怪的是那些怀疑论者,那些自认为自己高水平的学者,他们如一条条毒蛇看不惯伟人的出现,他们妒忌着别人的惊世才华,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不高、贫穷、地位不高的人,能写出这么好的剧本。如果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他们会说太好了,你太出色了!如果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人,他们会不断地怀疑,死者已去,为什么那些所谓的“高水平文化学者”还要不停地思索着怎么让那个小镇上的莎士比亚变成他们想象中的一样。在莎士比亚生前,就有一些文化学者曾对他的著作经行过嘲讽,可莎士比亚还是坚持完成出最好的剧本,他那颗坚韧的心,那颗不顾世俗名利的心,让我彻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人。我无法想象莎士比亚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杰出的作品的,但我想,他忍过去了,忍得很累,越想我就越觉得心疼。我为一个伟人生前心疼,我为一个伟人离去默哀。

在莎士比亚逝世二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了登峰造析地步。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猛然惊觉,也开始期待。人们才不再讨论谁是莎士比亚,也不再喧哗。我一直在想,余秋雨先生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篇文章的,那些令人沸腾的文字时刻在我脑海里,有时看着文字就心疼起来,我相信余秋雨先生一定和我一样默哀过,默哀那欧洲文化里逝世的伟人。 其实在我眼里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奇怪的日子》,写得如此激扬,很大一部分和先生的文化背景也有关,从先生陆陆续续地文章中,我体会到,先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也不高雅,可他仍执着于写作。他看不惯那些批评莎士比亚的那些怀疑论者,就如同他自己看不惯狗眼看人低的人一样。在当今社会,余秋雨算是比较优秀的作家,可每次看他的文章,却体会到一种心酸,和一种无奈,或者那就是他的悲伤,而这种悲伤,却牵动了我的心。

我想,大千世界,千百年来,有多少著作让人们心灵震撼,可又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名利而写作,可在我眼里,先生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而写作,名利如浮云,先生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他的文章中看出不一样地真情,看的我深有感触。

余秋雨《朋友》属于哪个散文集?急!

排比、比拟、比喻。出自余秋雨《废墟》,写作于1992年收录于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这段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废墟的写作缘于当时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

《余秋雨散文集》里的好词有什么?

属于《余秋雨散文集》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纯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丰富的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散文句子赏析《废墟》

好词:清爽,秋风习习,静夜,漫不经心,成千上万,奋发图强,日积月累,自叹不已,神色异常,嘲笑,伤痕累累好句:

1.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4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5.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6.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好段: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好段:希腊欧洲文明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源头,但这个源头因何而来,由何而去,都不清楚。由此应该明白,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自己伟大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希腊应该庆幸有一个克里特岛,它以一个巨大的未知背景让希腊文明永久地具有探索色彩。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希罗多德对于历史事件的态度是:“我有记录的责任,却没有相信的义务。”这便是一种希腊式的高贵。如果全然相信前人的记录,而且还要强迫他人相信,那就把霸道和愚昧连在一起了,成为最庸俗的文化灾难。

埃及站在金字塔前,所有的人都面对着一连串巨大的问号。不要草率地把问号删去,急急地换上赞美的感叹号或判断的问号。人类文明史还远远没到可以爽然读解的时候,其中,疑问最多的是埃及文明。我们现在可以翻来覆去讲述的话语,其实都是近一个多世纪考古学家们在废墟间爬剔的结果,与早已毁灭和尚未爬剔出来的部分比,只是冰山一角。

在金字塔面前,联想到我们经常听见的那些自以为把人类历史“整”明白了而到处指手画脚的声音,多少有点可笑。当年拿破仑如何气焰熏天,但当自己的军队抵达金字塔的时候,也突然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耶路撒冷三个宗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方式在这里吐纳着无数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层层神圣的悲情叠加给这座城市。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与民族问题紧紧相连而历尽艰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结果,原始的悲剧意识中又加入了历史的悲剧体验,谁都有千言万语却谁都又欲哭无声。这种宗教的悲剧感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于争斗。因此,耶路撒冷的路途也有多种方向,在淤积着无数次毁城血泪的街道上,每天存在着相知、相融、相悦的无限可能。

印巴边境这是一种让人伤心的宗教对峙,历史上与别的宗教也发生过,但一旦与现实的政治企图连在一起,例如与印度由来已久的大国梦连在一起,居然逐步升级到核对峙。宗教与核,就这么奇异地扭在一起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二十几年前印度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暗语,居然是“佛祖笑了”!佛教是各个宗教间最和平的一种,从不炫武征战,正因为如此,已在印度失去了地位,怎么到了核冒险的时刻,反要佛祖微笑?佛祖如果要笑,那也只能是苦笑。他没有料到自己讲法的土地,多年后竟然佛法低迷、恶念丛集。我想即便是圣雄甘地最后呼唤的印度教主神罗摩也会难过。因为他也主张不杀生。这又触及到了文明的一个要害部位。

尼泊尔(进入中国前夜)我不知出国多少次了,但中国,你第一次以如此伟大的气势矗立在我眼前。应该是银白色的群峰,但我现在看去,是云蒸霞蔚下蓝褐色的剪影。回想几个月来,为了寻找希腊文明的源头,我们来到埃及,为了寻找埃及文明的源头,我们又来到两河流域;在两河流域发现了波斯文明的踪影,随即追寻而去;然后,又跟着波斯文明的张力所及,我们追寻到了印度河、恒河文明——这一切,铁血恩怨、兴亡旧账,与中华文明都关系不大,或者说都发生和了结在中国版图之外。因此,我在那片辽阔无垠的土地上千里游荡,尽管也熟悉不少历史典故,却总是感到一种难言的陌生。这下终于明白,不是距离的遥远,也不是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意义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过去我在国外一年半载习以为常,而这次投入整体性考察就体验到一种根本性的差异。由此愈加想念起中华文明来,即使发现时差少了一小时也兴奋莫名。

选自千年一叹

《废墟》是余秋雨收录于《文化苦旅》的一篇优美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废墟》散文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余秋雨散文《废墟》句子赏析

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古楼兰、交河故城遗址;北京圆明园、八达岭、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还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摇在青山绿水之围,或矗立于万倾碧波之央。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诅咒是因为它 吞没了我的企望,我的记忆 。昔日的金戈铁马已烟消云散;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烟柳断桥已芳草凄凄。 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毁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地打成包,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悲今悼古。作者寄情废墟,因为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决别,是选择 。 废墟是资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人生不能没有废墟;文化不能没有废墟;历史更不能没有废墟。没有废墟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废墟的文化是肤浅的;没有废墟的历史民族是幼稚的。废墟是历史长链中的一节节锁扣。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 。任何美的表现形态,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喜剧、悲剧,它只是一时一会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

然而,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废墟,以怎样的角度去发掘废墟,却是一个现实而严肃的问题。 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真实的废墟,才有真实的文化,真实的历史。保存废墟而不假饰废墟,开发废墟而不是重建废墟。因为那样是对历史的戏弄,对文化的糟践。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事实却是如此荒.唐而愚昧。开着推土机上废墟,用今天的金碧辉煌来替代昔日的残壁断垣,刀削斧砍般的历史痕迹被现代装饰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净净。 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这样的废墟只是一堆堆实实在在的现代垃圾而已。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作者以犀利的眼光逼视中国文化断层。是的,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喜欢在两个极端徘徊,要么厚今薄古,要么厚古薄今,在无休止的争斗中,历史伤痕累累,文化支离破碎。 一个诺大的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

我们的民族也总喜欢团圆,以求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害怕真正的悲剧,对废墟总是遮遮掩掩。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

民族的魅力来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一个深沉的民族要敢于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废墟中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不是一种炫耀和摆设,它需要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废墟让民族充满自信,让文明更加厚重,让我们把废墟变成寓言,让我们挟带废墟走向现代。

《废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

关于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 亦仙亦妖 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苦旅 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 五四运动 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 厚重 ,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 厚重 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 思想狂澜 ,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 夜航船文化 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 吾乡 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余秋雨散文集中的《奇怪的日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余秋雨散文集